第1017章 步步推進

說起“以工代賑”,這也算是歷史悠久。

最有名的“以工代賑”應該是美國的羅斯福新政,在羅斯福執政初期,美國全國共有1700多萬失業大軍。

在1934年以前,美國政府為了救濟這些失業人口,使用的方式是直接救濟,也就是所有沒工作的,每天都可以領點吃的喝的。羅斯福上台之後,美國政府將單純的賑濟改為“以工代賑”,明確規定對有工作能力的失業者不發放救濟金,而是幫助其通過參加不同的勞動獲得工資。

這被稱為是“羅斯福新政”的核心,效果還是很不錯,為廣大非熟練失業工人創造了就業機會。到二戰前夕,美國政府投資的各種工程總計雇傭人數達2300萬,占全國勞動力人口總數的1/2以上。可以說,“新政”通過上述舉措,為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縮小社會分配差距、促進需求增加發揮了重要作用。

現在的埃及的勞動力狀況和1934年以前的美國差不多,很多人沒有工作,沒有生活來源,日子過得和乞丐差不多。

問題是埃及比美國窮得多,埃及政府也沒有能力賑濟,所以埃及人就算是想乞討都無處可去,大家的日子過的都差不多,家裏的糧食自給都不夠吃,實在是沒有能力周濟鄉鄰。

在這種前提下,楊德山弄出來一個勞務輸出局也是無奈之舉。

楊德山也想“以工代賑”,不過埃及政府已經窮到連政府投資都投不起的程度,想要“以工代賑”也沒有“工”可以提供給埃及人。

幸好有蘭芳的西部省,西部省正在大肆建設,需要非常多的人力資源,於是楊德山把埃及國內的剩余勞動力組織起來,有計劃的向西部省輸出,這既能緩解蘭芳西部省人力不足的問題,也能為埃及政府創造一部分收入,又能讓那些想工作的埃及人能夠自食其力,真是一舉多得。

陳康健肯定也是反對奴隸貿易的,沒辦法的時候可以拿奴隸湊活著用,只要有替代資源,陳康健可願意采取一些正規手段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所以在目前的西部省,埃及人確實是不少,至少有超過二十萬埃及人在西部省工作,其中僅僅是吉布提就超過十萬人。

聽到楊德山的解釋,秦致遠馬上也動了心。

華人的人力資源雖然多,不過秦致遠把人從民國弄出來,並不是要當做建築工人使用的,蘭芳從民國弄出來的華人,基本上都被安置到蘭芳各地,要麽是農民,要麽是進入工廠的工人,要麽就是軍人,很少有進工地的。

秦致遠很清楚,華人需要休養生息,需要一個穩定的生活,而建築工人是要隨著工地走的,居無定所四處流浪,把華人都弄進工地,哪有功夫生孩子?

對於蘭芳來說,秦致遠理想中的人口結構是華人要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現在看來,高麗人和日本人的比例還是有點大,想要改變人口結構,那就要保證華人有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這樣才能保證較高的生育率。

其實一直以來華人的生育率都是比較高的,所以華人的人口才能占據全世界總人口的四成以上。這要歸功於華人社會的穩定,以及華人高超的農業技能,社會穩定能保證人口增長不會因為戰亂減少,農業發達則能保證人們有足夠的口糧,在這兩方面,蘭芳現在做得都不錯。

民國因為正處於戰亂中,秦致遠不太清楚民國的人口出生率,但在蘭芳,每一個適齡婦女現在生育的孩子是3.8個,其中華人的生育率是最高的,平均有4.2個,估計到二十年之後,蘭芳的華人雖然達不到絕對的主體地位,達到主體地位還是沒問題。

平均每個女人生4.2個孩子,這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聽起來是天方夜譚,不過放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真的不稀罕,秦致遠的父輩姐妹五、六個的都是正常,十幾個兄弟姐妹的也不是沒有,這還是一夫一妻的前提下,如果是一夫多妻,兄弟姐妹的數量會更多。

華人對於子女的感情是很特殊的,現在可沒有“計劃生育”作祟,多子多福才是主導思想,誰家要是沒有兩個兒子繼承血統,出門和人打招呼都不好意思。

秦致遠對生育當然是持鼓勵態度,蘭芳現在已經有嬰幼兒產品出現,甚至已經形成了產業鏈,蘭芳政府對於嬰幼兒產品有嚴格要求,產品質量是首先要把控的基礎,然後就是低廉的價格,秦致遠甚至規定,所有的嬰幼兒產品利潤不準超過百分之十,這當然會讓那些嬰幼兒產品生產商有所不滿,不過為了降低養育孩子的成本,秦致遠顧不得那麽多,不相幹可以不幹,連朱莉的私人產業“醜小鴨”都是按照這個標準在運營,其他人還有什麽資格要求更多?

至於教育和醫療,這在蘭芳基本上是免費提供的,蘭芳現在還沒有私人醫院和所謂的“貴族學校”,連秦德都是到童子軍裏去上學,其他人再貴還能貴到哪兒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