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4章 決裂

就在蘭芳厲兵秣馬準備向英國人發動進攻的時候,法國已經亂成一鍋粥。

站在法國的立場上考慮,在德國加入拉芳一方的前提下,法國加入英國一方的理由確實是很充分,但實際情況是,法國向德國宣戰之後,法國國內馬上就被失敗情緒籠罩,簡直是一片哀鴻。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法國帶來的傷害實在是太大了,世界大戰前,德國的總人口是六千萬,英國是五千萬,法國則只有四千萬。而在一百年前,這個數字是顛倒的,法國大革命之前就有2860萬人口,這個人口的數量甚至超過俄國,更是當時人口只有一千萬左右的英國的近三倍,而當時的德國甚至都還沒有統一,根本就沒有確切的數據統計。

從法國爆發大革命之後,整整125年間,法國的人口僅僅增長了百分之五十,這和人口大爆發的歐洲其他國家相比,簡直和負增長差不多。

而法國也不是沒有負增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損失了124萬人口,這只是陣亡的數字,因傷致殘的更多,世界大戰後,法國經濟長期低迷,縱然是從德沙內爾時代法國就開始努力增加人口,甚至大量接納波斯人和黑人,但從1920年以來,法國的人口始終是負增長。

這其中,蘭芳在持續不斷的挖墻腳是一方面的原因,所以對於蘭芳,法國人的感情是非常復雜的。

一方面,蘭芳軍隊在上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令法國人印象深刻,在巴黎、卡皮、蘭斯、香檳沙隆,至今仍有外籍軍團戰士的公墓可以供人憑吊,雖然在法國人在介紹中總是說那些戰功都是法國外籍軍團的戰績,但實際上所有的法國人都知道,這個所謂的“外籍軍團”指的就是蘭芳人,也僅僅指蘭芳人,除了以蘭芳人為主組建的那幾只部隊之外,外籍軍團其他的部隊甚至都已經撤編,還有個屁的戰績可言。

另一方面,蘭芳的崛起不可避免的要觸及到法國的利益,蘭芳持續不斷的移民,持續不斷的擴張,甚至是層出不窮的新生事物,都讓法國人感覺羨慕嫉妒恨,普通法國人無法想象,明明是幾年前還要依靠法國才能存在的國家,為什麽能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國力甚至能淩駕於法國之上。

也沒什麽奇怪的,法國人總是幹這種事,當初為了給英國人找麻煩,法國人支持美國獨立,結果美國就成了世界老大,而法國淪為美國的附庸,現在也是這樣,總體來說,法國就是損人不利己的典型。

如果說普通法國人對蘭芳的認識還停留在“疑惑”上的話,那麽對於法國的精英來說,蘭芳的威脅正在變得越來越大,金蘭灣就是最好的證據,說心裏話,法國人不願意看到金蘭灣越來越好,那就等於是在證明法國政府的無能。

當某些有心人對這些羨慕嫉妒恨進行挑撥的時候,蘭芳和法國的關系就急轉直下,先是解除了盟友關系,進而即將要兵戎相見。

或許直到此刻,法國人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其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就是對抗德國的橋頭堡,因為有英吉利海峽,因為德國艦隊的實力不夠強大,所以戰爭局限於歐洲大陸的法國這一側,對一海之隔的英國影響不大,現在看來,歷史又將再一次重演,而且這一次法國要面對的,不僅有德國這個老對手,還有蘭芳這個老朋友。

這個現實讓很多法國人感到絕望,自從加斯東·杜梅格對德國宣戰之後,法國國內就彌漫著濃重的畏戰和悲觀失望情緒,所有的法國人都不願意為國效力,很多現役的軍人甚至脫下軍裝離開軍營,以實際行動表達對加斯東·杜梅格的反對。

令人感覺不可思議的是,法國雖然對德國宣戰,但並沒有對蘭芳宣戰,在目前的法國,包括“肯德基”連鎖店和“聯合石油”、以及“LLL”公司在內,這些有著濃郁蘭芳背景的企業仍在繼續經營,甚至連《每日新聞》這個蘭芳的宣傳機器都還在持續發行報紙,這不僅讓法國人啼笑皆非,更讓英國人對法國的參與程度表示懷疑。

加斯東·杜梅格對德國宣戰之後,《每日新聞》組織了一個社會調查,法國新任總統加斯東·杜梅格的支持率已經從剛上任總統時的百分之五十五下降到目前的不足百分之十,甚至在法國國會裏已經有要求彈劾加斯東·杜梅格的聲音。

在巴黎街頭,每天都有大型的群眾集會,他們到愛麗舍宮的總統府前遊行,要求政府收回對德宣戰的決定,同時要求加斯東·杜梅格下台。在巴黎達官貴人的府邸,每天仍然是聲色犬馬,宴會日程排的滿滿當當,只是所有的與會人員都會眉頭緊皺壓低聲音竊竊私語,令人不安的氣氛正在蔓延,而在卡皮、香檳沙隆、蘭斯這些蘭芳軍人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很多法國人自發的組織起來,組成義勇軍部隊要前往撒丁島,幫助蘭芳人狠狠去踢意大利人的屁股。至於荷蘭財團、巴黎銀行財團這些大集團掌控的企業,他們則是在忙著提高商品售價,囤積軍用物資,用哄擡物價這種方式在大發國難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