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章 台灣級和西安級(第3/4頁)

而面前的台灣級戰列艦和西安級大型巡洋艦卻都是全新設計,也是李默規劃中的未來20年的主力戰艦。

雖然是BB迷,但李大皇帝也必須承認,除非有特別原因,要不然台灣級戰列艦將成為新華最後一款戰列艦了,所以他對這款BB他要求格外嚴格。

艦全長242.35米,水線長236.00米,寬35米,吃水10.5米,原本李默本想學衣阿華級限制寬度,讓它可以通過巴拿馬運河的,但後來測試發現,如果以目前巴拿馬運河的寬度,寬度必須壓縮到30米內,最大排水量將無法超過5萬噸,考慮到即使戰後也不太可能長期不屬於大西洋,而且海軍的未來主要是航母,所以最後他一咬牙,取消了這個限制,這也使得台灣級排水量達到了駭人的程度,標準/51500噸,正常/56700噸,滿載60800噸!

這麽沉重的軍艦,對動力來說要求太高了,最後設計院不得不再次優化了線型,采用了方形艉和新螺旋槳後,終於達到了標準排水量28節,滿載26節的最低要求,續航力為15節/16000海裏,12節/20000海裏,而且設計部這回還特意留出了改裝空間,等未來動力進步了再更換。

3座三聯裝L45/406毫米艦炮,采用底排彈藥時,最大射程可以達到56000米,特重型一噸重的合金穿甲彈,可以在25000米內擊穿目前各國在建的任何一款主力戰列艦。

新的8米測距儀,配合艦炮隨動系統,再加上雷達輔助,火控能力更上層樓,而且為了對付未來的天空威脅,不僅額外增設了第二座防空指揮塔,還再次強化了防空火力通道,增加了大量對空觀瞄設備。

按照海軍的要求,台灣級至少要能對付20至30架左右未來十年內出現的任何海軍攻擊機的打擊,所以設計部特別加強了對空火力,4座三聯裝L52/152毫米副炮,呈對角線布置,8座雙聯L47/130毫米高平兩用炮,12座四聯37毫米速射機關管,12座四聯25毫米機關炮,還有8挺雙聯12.7毫米速射機槍,實驗表明可以有效對付至少標準的兩波次(每波次1架)魚雷機和俯沖轟炸機。

除了強調對空火力外,裝甲防護上也進行了加強,依然是重點防護的匣式布局,主裝甲帶繼續呈傾斜布置,並向水下延伸至了6.5米,初步解決了近失彈問題,厚度也達到了320毫米,實際防護能力達到了艦炮口徑。

艦艉152毫米,上部152毫米,三層船底再加180毫米厚的防魚雷護壁,司令塔和炮塔正面都是380毫米,頂部和炮座305毫米,其余地方是203毫米,炮塔地井330毫米,至關重要的水平裝甲達到了200毫米,重點部位更是達到了250毫米,配合內部多層隔艙防護,可以在16000米距離上,抵禦自身艦炮打出的特重型1噸炮彈的連續穿擊。

舾裝區除了台灣級戰列艦外,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以後世阿拉斯加級構想,參考目前德國德弗林格爾級戰巡為版本,結合了新華自身集中防護等理念,放大後設計的西安級大型巡洋艦。

李默當時的設計標準是,大續航力,強生存能力,還要求可以再未來低烈度沖突中擔任旗艦,擁有強大的防空和反潛能力,對海要求可以壓制目前已知的所有戰巡,速度至少要達到31節。

根據這個理念,設計部反復考量後,選擇了生存性極強的德國德弗林格爾級戰巡為藍本,繼續強化後拿出了西安級方案,排水量標準/27450噸,正常/30700噸,滿載/33000噸。

水線長206米,寬27米,吃水7.8米,新華主力艦標準的四軸雙舵設計,18台增壓鍋爐,配合4台蒸汽輪機,可以釋放出14700馬力,加上方形艉和大傾角螺旋槳等等新技術,最大速度終於達到了31節,續航力更是達到了15節/18000海裏。

之所以在排水量小的情況下,續航力大增,完全是因為采用了多項新技術,和台灣級在使用新技術上略為保守的思想不同,由新生代設計師主刀的西安級則大膽了很多,在對海雷達的基礎上,還安裝了一部實驗型對空雷達。

為了滿足變態的續航要求,年輕的華人設計師更是創新性德首次安裝了2台蒸汽渦輪發電機,在低速巡航時不再依靠齒輪變速箱傳動,而是以發電機直接帶動螺旋槳驅動戰艦,使得西安級成為了第一種混合動力艦船,也成功達到了續航設計要求。

原本,設計師考慮的是使用4座雙聯L50/356毫米艦炮,但海軍用慣了可以縮短艦體,減少防護重量的進攻型三聯裝配置,而且采用4座雙聯裝365毫米艦炮,排水量勢必要增加到38000噸,大幅增加造價。

就在爭執不下的時候,裝備部提出了使用最新型的L55/305毫米艦炮,而李默最後也拍板選了它。

最新的L55/305毫米艦炮,還無法後世阿拉斯加級那種變態炮相比,但威力也已經很可觀了,和356相比,雖然小了51毫米,彈丸威力和射程都下降一大截,但在試驗中發現,新的L55/305毫米艦炮在使用最新一代的特重型430公斤合金穿甲彈後,已知的任何一艘戰列巡洋艦都不可能抵擋,連新華自己的北京級戰列艦也很難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