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財源水患(二)(第2/3頁)

杏貞拿過來那個折子,打開一看標題,“奏請削減旗人丁銀折”連忙合上,心下碰碰劇跳,這肅順,實在是膽子太大了!

八旗制度是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最初具有軍事、生產和行政三方面的職能,對早期滿族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八旗制度是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最初具有軍事、生產和行政三方面的職能,對早期滿族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八旗起源於“牛錄”。明神宗萬歷十一年(1583),努爾哈赤將牛錄加以改造、充實和強化,成為固定的戰鬥組織。萬歷二十九年(1601),在牛錄制度基礎上,正式創建旗制,設立四個以不同顏色旗幟命名的組織,即黃旗、白旗、紅旗、藍旗(皆純色),分管各牛錄。規定每牛錄編為三百人。

萬歷四十三年(1615),由四旗擴大為八旗。旗的顏色,在原有四色的基礎上鑲以不同的色邊,即: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其編制為三級:五牛錄編為一甲喇,五甲喇編為一固山(漢譯為旗),每固山為一旗。每旗三級的官名分別為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和固山額真。共設八固山,即八旗。每固山領有步騎士七幹五百名。

皇太極繼位後,先後增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顏色與滿洲八旗相同,建制一樣,按三級編制,共二十四旗。滿洲八旗的旗主世襲,蒙古、漢軍八旗的因山額真由皇太極直接任命,可隨時撤換。

八旗兵制兼有政治、經濟和軍事三種職能,最主要的是戰備。從清軍入關至十八世紀中期,隨著滿族社會經濟的完全封建化,八旗兵制出現了相應的變革。定都北京後,確立八旗常備兵制度,仍按民族分別編制。以滿洲八旗為主幹。

清朝入關定都北京後,為了守衛京師調集了八旗兵力的三分之二以上入京,史稱禁旅八旗。禁旅八旗內設前鋒營、火器營、護軍營、親兵營、驍騎營、神機營、健銳營等,前四營中嚴格禁止漢軍加入。禁旅八旗主要分為“郎衛”和“兵衛”兩類。郎衛主要負責保衛宮廷,由正黃、鑲黃、正白旗中擔任,清廷挑選上述三旗中的精銳為禦前侍衛。乾清門侍衛,雍正時把侍衛的挑選範圍擴大到其他五旗。侍衛分為兩班,宿衛乾清門、內右門、神武門、寧壽門的為內班,宿衛太和門的為外班。兵衛主要負責守衛京城各門及各行宮。

剩余三分之一分駐在全國九十多個城市和據點,稱為“駐防八旗”,駐防的原則是以重點駐防和集中機動相結合,駐防八旗分由各地將軍、副都統、城都尉統率,直接受命於皇帝。但是這也使旗人長期被迫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技能,除了“披甲當差”、“賴餉而食”,充當維護清朝統治者的工具以外,大部分人無所事事,被迫成為“不仕、不農、不工、不商、不兵、不民”的人。處於這種生活困境的滿族駐防旗人,有的街頭賣藝;有的去拉人力車;有的甚至沿街乞討……

這肅順的意思實在是太合自己的胃口了,杏貞打開草草瀏覽了一番,對著皇帝說道:“此事雖然風險大了點,倒是可為,肅順果然是盡心為國的,不枉費皇上如此信任他,連連超擢,如今是內務府大臣又是戶部尚書了。”

皇帝瞧著杏貞微微訝然,“皇後你倒是氣量大,要知道前些日子肅順還跟在朕面前勸諫,說是這前朝政事,後宮婦人實在不宜幹涉其中,說非乃仁君之象。”

“他的膽子倒是真大,不過還是皇上脾氣好,非乃仁君之象?這都不責罰他。”杏貞放下了那個炸藥包一樣的折子,丟回給皇帝,好像手裏的折子下一刻就要爆炸,“肅順也是一心為國,只是他也是為國,我也是為國,不過是每個人的位置不同,心裏想著的事兒不同,我怎麽會怪罪他,他想著祖宗家法,臣妾只是心疼皇上呢。”杏貞用熱毛巾給皇帝擦了擦臉,“還好皇上從來不怪罪臣妾,所以臣妾也就妄言了這許久。”

“哪裏的話。”皇帝聽到杏貞的心聲,頗為動容,拉住了杏貞給自己擦臉的柔荑,“自從那唐詩妙計,蘭兒你還記得嗎,之後的火攻之計,若不是你,這南邊的局勢不知道該如何了,那反賊內杠,也有你的功勞。”

好嘛,這在後世歷史書上的描寫,那就是“一步一個踩著勞動人民的血腳印”的超級反動派,杏貞有些小尷尬。

“何況你執掌六宮,從來不拈酸吃醋,對著嬪妃們一視同仁,這都是你的好處。”

皇帝還在絮叨著,“如今瞧著你幫著朕批折子,批的極好,朕是放心極了,雖然眼下有些煩心事,有著你寬慰朕,朕也舒心不少,和春來報,說那江寧城之中的發逆蠢蠢欲動,出兵攻了幾次江南大營,倒是無功而返,只是眼下這南邊又要吃緊了,只好讓曾國藩全力進軍……半個山東的老百姓都成了流民,可惜國庫沒銀子,不然以工代賑,不少人能有條活路,那厘金和捐例甚好,可是急切間銀子沒有那麽快能收上來……如今只好將就著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