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戰爭爆發(一)(第2/3頁)

雖然耆英比較理性的維護著脆弱的中英關系,但在普通民眾和士大夫看來耆英是“洋奴”,我們應該官民一致、強硬對外,怎麽可以壓迫國民以順夷情呢?所以當時廣東人對他攻擊的非常厲害,非要他將洋人趕出去不可。

1846年迫於英國壓力,耆英同意英國入城的要求。當時他派廣州知府劉潯前去和英國人密商入城日期,結果當劉潯從英船回來之後,數千群眾沖進知府衙門燒毀他的朝珠、公服,嚇得他從後院跳墻逃命。當時民眾的愛國排外情緒可見一番。

1847年英國人兵臨城下要以武力手段強行入城,耆英迫不得已準許他們兩年後入城,希望兩年之後雙方的矛盾或許能夠得到緩解,入城也就不成問題了(看來這位耆英大人還是頗能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的嘛)。但是還沒等到兩年後兌現承諾,耆英就由於飽受各方面(包括朝廷大員)的攻擊,在廣東的處境一天比一天艱難,於是道光帝就調他入京,升廣東巡撫徐廣縉為兩廣總督。

道光帝給繼任兩廣總督徐廣縉的上諭中第一句話就是“疆寄重在安民,民心不失則外侮可弭”,當徐廣縉寫信給林則徐請教“禦夷”之法時,林則徐的回答也是“民心可用”。時任廣東巡撫葉名琛更是激烈的“剿夷派”,對待洋人的態度比徐廣縉的態度更強硬。

1849年耆英答應的兩年期限到了,英國人根據條約要求入城,但是遭到廣州人民的一致強烈反對,道光帝的態度是“只準暫入,不準常住”。徐廣縉經過再三斟酌,最後還是決定順應民意采取抵制態度,組織民眾進行抵抗,而葉名琛則自始至終都是堅決的抵抗派,一直都堅決反對英國人入城。

廣東官紳、民眾團結一致,最終取得反對英國人入城的勝利。當徐廣縉把這個喜訊上奏給道光帝後,道光帝非常高興,他說忍辱負重近十年,如今外交上取得勝利,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為了獎勵徐、葉二人的功績,道光帝封徐廣縉為子爵,世襲雙眼花翎;封葉名琛為男爵,世襲花翎;同時還特降旨表彰廣州百姓的英勇行為。

拒絕英國外交人員進入廣州城這是葉名琛借此深得帝心並且借此得封男爵的政治資本,就算郭嵩燾也不敢直接提及此事,但凡稍微有些涉及英人入城之事,都被葉名琛悄然轉開話題,郭嵩燾苦笑地回答巴夏禮拋出的問題:“巴夏禮先生,這個問題,目前還是不行。”看到巴夏禮聽見通譯的傳話,馬上變了臉色,郭嵩燾連忙繼續解釋,“不過總督大人願意在換約的基礎上商談這個問題,一定會給貴國一個滿意的答復的。”

“換約?不不不,郭大人,我們現在已經不需要換約了,鑒於你們總督對於我們英國人的不屑和傲慢態度,作為英國政府在廣州的全權代表,我將不會再和你們中國廣州地方政府接觸。”邊上一個褐色頭發穿著馬甲和燈籠袖的年輕英國人過來在巴夏禮的耳邊急急地說了幾聲,那個中國的通譯聽到了只言片語,立刻變了顏色,豆大的汗珠在臉上滾了下來,巴夏禮聽完了那個人的稟告,右邊的眉毛微微一挑,滿臉絡腮胡得意地舞動了起來,巴夏禮雙眼看天,用手一指那個緊張的通譯,又用英語說了一長段的話,示意那個通譯翻譯給不知所以的郭嵩燾聽,那個通譯聽到巴夏禮的話語,如喪考妣,過了片刻才顫抖地發青的嘴唇哆哆嗦嗦對著郭嵩燾聽:

“奉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亞歷山德拉·維多利亞陛下之命,自即日起,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對大清國展開、展開……”

“展開什麽!”郭嵩燾不耐煩地問道。

“展開,全方位的、武力進攻。”那個通譯強撐著說完巴夏禮對廣州地方政府的通牒,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懼意,癱倒在了沙灘上。

巴夏禮看了一眼目瞪口呆的郭嵩燾,確信他已經聽到了自己轉述大英帝國艦隊的公告,不屑地轉身離開,離開了這個改變了中國一百多年國家命運,輝煌和屈辱交織的沙灘地。

……

長春園不是對圓明園的簡單擴展和內部增建,而是在圓明園東側另辟一所面積約一千畝的新園。與圓明園本園不同的是,長春園是一個事前精心規劃設計的作品,是乾隆皇帝禦制的園林傑作。《圓明園四十景圖詠》完成之後,乾隆皇帝的建築熱情暫時消歇。不過,僅僅過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他的造園熱情再次勃發。這一回,按照乾隆皇帝自己的說法,他是要給自己興建一座退位後宴居的所在,盡管這個時候他還只是一個三十四歲的年輕人。因此之故,頤養和休閑就成了長春園最大的主題。

跟圓明園本園相比,長春園更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水景園,水面面積占到全園面積的三分之二,水域的寬度大約都在一二百米之間,適足觀賞遠近周遭的景物。在整體布局上,長春園也更為合理,用來分割水面的洲、橋、島、堤錯落有致,安排停勻,杏貞來遊覽過長春園之後,嘖嘖稱奇,套用一句現代的流行語:“處處顯示出‘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路和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