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天津條約(二)(第2/3頁)

“正是此理,若是下定決心和洋人一決雌雄,下官的這差事只是虛與委蛇,這欽差的頭銜有沒有倒是無妨。”譚廷襄自從眾將退出之後,臉色的苦笑就沒有停下過,“可是如今中樞混沌,是戰是和還未統一,整日裏在皇上面前吵吵嚷嚷,皇上也難下決心。”譚廷襄說的含糊,僧格林沁卻是啞巴吃餃子,心裏有數的很,這話裏的意思還不是那個萬乘之主還沒下定決心嘛。

作為將領,僧格林沁的態度自然是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哼,洋人無禮,攻占了廣州不說,還一路耀武揚威,北上至大沽口,洋人若是不想在中國拿點什麽去,怎麽肯甘心不遠萬裏來中國?”

這實在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葩,從英法聯軍攻占廣州,再到打敗勝保所部,最後到兵臨大沽口,英法兩國對著中國已經宣戰半年左右,可是鹹豐皇帝想著布武天下,打敗外敵;又想著用錢,或者用那些根本不存在的天朝上國的威嚴讓敵人退卻,但是又不想著整頓軍備,所以一直未對著英法兩國宣戰,未能統一天下軍民之心,對了,也未用經濟之策進行懲罰,這結果麽,自然是呵呵了。

“我也正是此意。”譚廷襄也是主戰分子,“舊歲夷人進犯廣州,下官就上奏請關閉關口,停止對外國之貿易,可皇上回了一個‘海運在途,激之生變,虛聲無實益,不允。’”

“譚總督接下來意欲本王如何?”僧格林沁探問譚廷襄的意思,這接了皇帝旨意要來滅火的直隸總督總不會真的是來自己帳中喝茶的。

“雖無旨意,這是下官自己所請。”譚廷襄站了起來,臉上的苦笑一掃而空,堅定之色浮現了出來,譚廷襄站了起來,走到僧格林沁的面前,一甩馬蹄袖,大禮拜下,“請僧王整頓武備,加築炮台,若事有不諧,不至於手足無措,有機會便可克敵制勝!”

室內只聽得譚廷襄發出的金石之聲,僧格林沁站了起來,卻是沒去扶跪在塵土中的譚廷襄,背著手擡頭望著自己的帳頂,“總督大人,這可不是皇上的意思。”皇上的意思是讓僧格林沁準備妥當,做好防禦。

“這是下官的意思!”譚廷襄伏在地上,大聲地說道,“國運艱難,下官思來想去也是無法,若是不能先發制人,那總不能束手就擒!若是英法兩國敢來攻大沽口,也不能讓敵國輕易得手!”

“好!”僧格林沁轉身扶起譚廷襄,“總督大人一心為國,本王豈能不跟隨其後?請大人放心,有本王在一日,必定不能讓洋人攻下大沽口!”

三月,北國春色盎然,皇帝為了調解心情,過了上巳節,就命擺駕圓明園,園中的玉蘭開的正好,勤政殿東暖閣裏頭炕上就擺著一個乾隆仿哥窯雨過天色雙耳貫瓶,上面插著紫白雙色玉蘭,顫顫巍巍,吐露著沁人的幽香,皇後正在伏案批折子,皇帝飲了一口新進的龍井,在窗欞下借著明媚的春光,閑閑地翻看著一部書。

“皇上。”杏貞停下了手裏的朱筆,想起了譚廷襄此去的任務,在自己的勸諫之下,皇帝終於放棄了將和英法兩國交涉的調停任務放在美俄公使的不切實際的想法,不過這直隸總督譚廷襄雖是部堂級高官,到底是沒有欽差大臣的頭銜,“譚廷襄此去天津,可是沒有皇上給的欽差大臣……”

正在看著《莊子》的鹹豐皇帝擡起頭,揉了揉脖子,臉上一臉無所謂的神色,“無妨,肅順對著朕說,邊事當由邊臣辦,朕深以為然,若是朕委了譚廷襄他欽差大臣的差事,豈不是過於看高洋人,哼,在山東廣東的事情朕還沒有和他們算,朕寬宏大量,也不能沒有底線。”鹹豐皇帝站了起來,“朕已經讓他對四國公使分而處之,想必不日就會有好結果,何況,僧格林沁在大沽口準備地極好,這欽差大臣有沒有均是無妨。”皇帝活動了下身子,如意把一疊折子奉到鹹豐的面前,鹹豐不耐煩地朝著端坐在禦座邊上的皇後一指,如意連忙把折子遞到皇後邊上,帆兒接過了折子,放在禦案之上,又把批好的折子遞給了如意,如意翻開簾子,走了出去拿給內奏事處。

就在如意翻開簾子的時候,殿外的陽光射了進來,伴隨著陽光,一道明媚的歌聲斷斷續續地在外頭響起,“艷陽天,艷陽天~”

皇帝的耳朵豎了起來,杏貞也暫時放下軍國大事,擡頭瞧著外面,可是隔著窗欞只見外頭的片片花海,除了在外頭低頭等著皇帝吩咐的小太監之外,瞧不見半個閑人。

窗外的歌聲似斷似續,“桃花似火柳如煙~~~”歌聲輕妙,讓人想入非非,皇帝聽得如此歌聲,怎麽還在室內呆得住,微微咳嗽一聲,對著杏貞說道,“皇後,朕出去溜溜彎,過一會子就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