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阿哥進學(一)(第2/3頁)

軍機大臣由怡親王載垣為首,手捧黃匣,焦祐瀛打簾子,依次進殿行禮,未等他們有所陳奏,皇帝先把一道朱諭交了給侍立在旁的肅順。

這道朱諭,連肅順事先都不知道,接在手裏,先略略看了一遍,隨即往禦書案旁一站,雙手捧起,等軍機大臣都跪好了,才高聲宣旨:“大阿哥於四月初七日入學讀書。

著李鴻藻充大阿哥師傅。欽此!”

念完了把朱諭放入黃匣,捧交怡親王,好由軍機處轉移內閣,“明發上諭”。

……

杏貞看著帆兒把帶到行在的東西檢閱了一番,神色有些懨懨,帆兒直起了身子,見到皇後的神色,便指揮著太監把送到行在的東西搬出去,走到杏貞的旁邊,“娘娘,您這是怎麽了?”

“大阿哥都進學了。”杏貞有些落寞,“我這個做母親的倒是沒見到。”

“娘娘擔心什麽,過些日子就回鑾了,到時候大阿哥不是也要日日來娘娘面前盡孝?”帆兒寬慰皇後,“到時候娘娘有著皇上大阿哥常伴左右,這日子就舒坦了。”

“希望如此吧。”杏貞也是安慰自己,其實每個人對於妖魔鬼怪都不會太過恐懼,最恐懼的不過是未知的未來,和無解的世界,如果未來就像是一本故事書,能一眼看到結局,那樣人們就不會對未來產生恐懼了,鹹豐皇帝已經避免了火燒圓明園割地賠款的煩惱,必然不會像歷史上那樣再早逝吧?杏貞這麽地安慰自己,就此放下,就這樣一個人安心地呆在京師之中,好好過自己的日子吧。

自開春之後,皇後就再也沒有上折子要求來行在,只是在宮中靜養,除了三月份,去先農壇參加皇後主持的祭蠶禮之外,連圓明園都沒有去過,只是杜門不出。

到了四月初六,大阿哥入學的前一天,皇帝特為召見大阿哥的師傅李鴻藻,有所垂詢。

等李鵬藻奏報了大阿哥入學準備的情形,皇帝表示滿意。又問:“高宗純皇帝的聖訓,其中有一段關於皇子典學的話,你可記得?”

“臣謹記在心,不敢忘!”

“念給我聽聽。”

這是有意考“師傅”了,李鴻藻應聲:“是!”然後凝神略想一想,用極清朗的聲音背誦:“乾隆元年正月二十四日,上諭皇子師傅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朱軾、左都禦史福敏、侍朗徐元夢、邵基:‘皇子年齒雖幼,然陶淑涵養之功,必自幼齡始,卿等可殫心教導之。倘不率教,卿等不妨過於嚴厲。從來設教之道,嚴有益而寬多損,將來皇子長成自知之也。’”

“對了!”皇帝點點頭,“我要告訴你的,也就是這些話,俗語說:‘開口奶要吃得好’,你是大阿哥啟蒙的師傅,別辜負我的期望!”

李鴻藻趕緊免冠碰頭,誠惶誠恐地奏答:“臣敢不竭駑駘,上答天恩!”

皇帝又轉臉對站在禦書案旁邊的禦前大臣,六額駙景壽說:“書房裏固不宜熱鬧,可也不宜於太冷清。阿哥有個伴讀的人就好了!”

景壽天性拙訥,慢吞吞地答道:“那要身分相近、年齡相仿才行。惇王的老二載漪,恭王的老大載澂,可以給大阿哥伴讀,可是都不在這兒。除非……”

“除非在京才行。”站在皇帝身後的肅順,跨出一步,搶過景壽的話來說,“而且,現在只有李師傅一個人,怕忙不過來,反倒耽誤了大阿哥的功課,等秋天回鑾以後,再請旨辦理吧!”

“嗯,這話也是!”

皇帝沒有再說下去。君臣之間,不能有太多的沉默,於是肅順努一努嘴,李鴻藻跪了安,由景壽帶領著退出禦書房。

“該賞些什麽?”皇帝回頭跟肅順商議。

“照例是文綺筆硯。”

等皇帝提起朱筆,才寫了“賞李鴻藻”四個字,肅順便自作主張,在皇帝身後念著賞賜的東西。

“寧綢兩匹,荷包一對,端硯一方,大卷筆十枝。”

他念一句,皇帝寫一句,寫完,把朱諭交了給肅順,皇帝隨即又到貞貴妃的住所,叫了大阿哥來,諄諄告誡,是一篇尊師重道的大道理,大阿哥似懂非懂地應著。

等皇帝一走,貞貴妃少不得也有一番叮囑,她拉著大阿哥的手說:“要聽師傅的話,不要淘氣。聽見了沒有?”

“聽見了。”大阿哥響亮地答應著,貞貴妃這兩句話,他是完全懂的。

貞貴妃又把大阿哥那裏的首領太監張文亮傳了來,責成他用心照料,特別叮囑,寧早勿遲。因此,這夜四更天張文亮就把大阿哥喚了起來,袍褂靴帽,紮束停當,領著到皇帝那裏請了安,然後由奉旨照料的禦前大臣景壽引領著,初到書房。

這時,朝珠補褂,翎頂輝煌的李鴻藻,早就在書房外面站班伺候。把大阿哥迎入正屋,先按廷臣見皇子的禮節,請安行禮,然後由景壽引大阿哥進了東間書房,裏面已設下東西相向的兩張書案,西面一張是大阿哥的,張文亮拉拉扯扯地讓大阿哥在他自己的書案面前向東站定。景壽走到上面,南向而立,李鴻藻站在東面書案前,與大阿哥面對面,其余的諳達們,在南窗下站成一排,張文亮則退出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