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萬壽節誕(三)(第2/2頁)

“對了!這是《琵琶記》的《賞秋》,秋天不寫月亮,可寫什麽呢?你聽著吧,下面還有好的。”

前面的張多福,聽見皇帝這麽說,越發打點精神,接著唱下面的《生查子》和《念奴嬌》序。

“逢人曾寄書,書去神亦去。今夜好清光,可惜人千裏,長空萬裏,見嬋娟可愛,全無一點纖凝。十二闌幹,光滿處,涼浸珠箔銀屏。偏稱,身在瑤台,笑斟玉斝,人生幾見此佳景?”

“好曲文,好曲文!”皇帝擊節稱賞;又說:“張多福今天嗓子在家,咬字也好了!”

肅順聽見這話,便即喊道:“皇上誇獎張多福。謝恩!”

安福早就準備著的,隨即帶了張多福到禦案面前磕頭。皇帝賞了一盤杏波梨,於是又一次磕頭謝恩,退回原處,接著往下唱。

唱到“峭寒生,鴛鴦瓦冷玉壺冰,欄杆露濕人猶憑”,皇帝大為皺眉。他的一舉一動,眉高眼低,肅順無不注視著,這時知道出了岔子了,所以等這一支《古輪台》唱完,隨即俯身低問:“可是那兒唱錯了?”

“嗯!”皇帝點點頭問:“是誰教的?傳他來!”

張多福這一折《賞秋》,是陳金崔所教,安福帶著他惴惴不安地來到禦前,跪了下來,聽候傳問。

“‘濕’字是入聲,你怎麽教張多福唱成平聲?難聽死了!”陳金崔囁嚅著回奏:“‘濕’字‘連腔’,聽起來象平聲。”

“誰叫你‘連腔’?”

這一下碰過來,越發叫陳金崔汗流浹背,結結巴巴地說:“是奴才的師父這麽教的。”

他的教曲的師父,如何可用來抵制皇帝?這是極不得體的奏答,可以惹惱了皇帝,有不測之禍。宮中相傳的心法,遇到這種情形,要搶在前面申斥、開脫,來平息皇帝可能會爆發的怒氣。所以安福嚴厲地喝道:“好糊塗東西!你師父算得了什麽?你師父教的,還能比得了萬歲爺的教導!”

“是,是!”陳金崔不住地在地下碰著響頭,“奴才糊塗,求萬歲爺教導!”

皇帝有樣好脾氣,在這些上面,一向“誨人不倦”,小太監寫錯了字,他會和顏悅色地給他們指出來,甚至朱筆寫個“字樣”,吩咐“以後照這樣寫”。因此陳金崔和安福十分惶恐,皇帝卻夷然不以為意,真個指點了他們一番。

“你那個師父也不高明,怕的連南曲、北曲都搞不清楚。”皇帝徐徐說道:“北曲的入聲,唱高了象去聲,唱低了象上聲,拖長了就成平聲。《琵琶記》是南曲,‘濕’字唱錯就錯在這個‘連腔’上面。這你明白了吧?”

“萬歲爺聖明!萬歲爺的教導,奴才一輩子受用不荊”陳金崔又大著膽說,“奴才鬥膽,再求萬歲爺教導,南曲的入聲該怎麽唱才動聽?”

“出口即斷,也別有意做作,輕輕一丟,自然幹凈俐落。昆腔是所謂‘水磨調’,宛轉之中要有頓挫,就在這些上頭講究。”

皇帝顧曲,實在可算知音,升平署的老伶工,無不心誠悅服。皇帝也大為得意,現身說法,便親自小聲哼唱著教他們。就這樣消遣到二更時分,夜涼侵入,肅順再三諫勸,皇帝才懷著余興,起駕回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