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倡議垂簾(三)(第2/3頁)

到鹹豐三年七月,懷慶解圍,勝保乘勝追擊,由河南入山西,克復洪洞、平陽,被授為“欽差大臣”,代替大學士訥爾經額督師,節制各路,特賜康熙朝的“神雀刀”,等於尚方寶劍,二品的副將以下,貽誤軍情的,可以先斬後奏。這時勝保才三十歲,躊躇滿志之余,刻了兩方閑章,自鳴得急,一方的印文是“十五入泮宮,二十入詞林,三十為大將”,另一方配合他的姓和“克齋”的別號,想了雙關的四個字:“我戰則克”,但山東人不以為然,不叫他勝保,叫他“敗保”。

到了英法聯軍內犯,僧格林沁和勝保督師力保京畿,八裏橋一仗,勝保負傷,但到底是勝了,這就更是威風赫赫了。

就在辦理“撫局”的那一段期間,勝保跟恭王拉上了關系,文祥與朱學勤定計,把他從前方找了回來,目的就是要他到熱河來示威。肅順最看不起他們自己滿洲人,但對勝保卻不敢小覷。當然,比起那些昏聵糊塗的八旗貴族來,勝保可以算得文武全才,令肅順不能不另眼相看。再有一個原因,就是勝保以年羹堯自命,驕恣跋扈,根本就沒有把載垣、端華、肅順這一班人放在眼裏,如果敷衍得不好,他是什麽令人難堪的事都做得出來的。

因此,勝保一到熱河,氣派排場比恭王還大,隨帶五百親兵,層層護衛,等於在天子腳下設置了欽差大臣的行轅。親貴大臣,是肅順一派的,自然要假以詞色,是恭王那面的,更對他寄以莫大的期望,刻意交歡,異常尊敬。

一到的那天,照規矩不投行館,先赴宮門,遞折請安,然後由禮部及內務府官員帶領,到澹泊敬誠殿叩謁梓宮,少不得有一場痛哭。等一回行館,還來不及換衣服,就有貴客來訪,一直應酬到深夜,還有一位最要緊的訪客要接見。

這位訪客就是曹毓瑛。他知道勝保的脾氣,雖在深夜,卻以公服拜謁,一見了面,以屬下的身分行堂參的大禮。勝保學年羹堯的派頭,對紅頂子的武官,頤指氣使,視為仆役,但對幕賓卻特別客氣,因此對曹毓瑛的大禮,避而不受,結果曹毓瑛給他請了個“雙安”,他還了一揖。接著請客人換了便衣,延入小客廳,置酒密談。

當然是從行程談起,勝保告訴曹毓瑛,他出京的時候,恭王還未回京,但在旅途相遇,曾作了長夜之談。又說:“恭王特別關照,說到了行在,不妨聽從老兄的指點。一介武夫,別無所長,只略讀了幾句書,還知道敬禮天下士而已!”說著,扶一扶他那副蓋了半邊臉的大墨鏡,拈著八字胡髭,哈哈大笑。

曹毓瑛不敢因為他這副仿佛十分豪放的神態,便加輕慢,依然誠惶誠恐地答道:“勝大人言重了。倘蒙垂詢,知無不言。”

“彼此,彼此。”勝保接著又說,“今兒我一到,就看到了那通痛斥董元醇的明發。肅六也太過分了,這把皇上放在火上烤啊,皇太後可還在呢!”

“是。”曹毓瑛答應著,同時在考慮,下面該說些什麽。

不容他開口,勝保口風一變:“不過,董元醇也實在該痛斥!那種文字,也可以上達天聽嗎?”

一聽這話,曹毓瑛便隨口恭維了一句:“那自然不能跟勝大人的奏議相比。”

勝保的重要奏議,一向自己動手,曹毓瑛這句恭維,恰是投其所好,所以大為高興,“垂簾之議,亦未嘗不可行,我瞧著也行。”他大聲地說,“只看什麽人說這話,話說得如何?”

聽他的口風,大有躍躍欲試的意味,但怕他也象董元醇那樣,不理會時機如何,貿貿然陳奏,反又為皇太後帶來一個難題,所以曹毓瑛想了一下,這樣回答:“此是國之大計,非中外物望所系的重臣,不宜建言,言亦無益,不過愚見以為,總要等回了城,才談得到此。”

“嗯,嗯!”勝保點點頭說,“這原是宜緩不宜急的事。倘非計出萬全,不宜輕舉妄動。”

“是!足見勝大人老成謀國,真是不負先帝特達之知。”

勝保微微一笑,表示謙謝,然後換了個話題,談到顧命八大臣的一切作為。曹毓瑛也就把他的所見所聞,用平靜的口氣,談了許多,勝保持杯傾聽,不時輕擊著大理石的桌面,顯得頗為躊躇似地。

等他講完,勝保說道:“顧命本為祖制,但弄成今日的局面,為先帝始料所不及。我辱蒙先帝見知,手詔獎許,曉得我‘赤心為國’,自然不能坐視。”說到這裏,站起身來,踱了兩步,取出一個碧綠的翡翠鼻煙壺,拈了一撮鼻煙,使勁吸著。

曹毓瑛沒有說話,只視線始終繚繞在他左右,等候他作成重大的決定。

“此時還未可效鬻拳之所為。因為八臣的逆踰,到底未彰。琢翁。”勝保問道,“你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