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同治元年(一)(第2/3頁)

等到軍機們退出,慈禧長舒一口氣,楊慶喜上來和安德海一起請駕,“太後娘娘,可要用些果子餑餑?”

慈禧半閉著眼睛養了會神,搖搖頭,“不用了,我一個人靜一靜。”自從垂簾之後,太後就有了這樣一個小習慣,議事之後習慣在暖閣裏頭的小隔間裏一個人獨處一會,安德海聽了連忙伸出手臂,讓皇太後搭著自己的手到了裏間,伺候太後安然坐在炕上,安德海悄沒聲地出門,關上了小門。

慈禧從袖子裏拿出來了同道堂之章,用手慢慢地撫摸著那印璽,“朝廷政柄操之自上,非臣下所得而專,我朝君臣之分極嚴,尤非前朝可比。”她默念著勝保的奏疏,在心中自語:“‘同道’難得,‘同治’難能!”

“可本王畢竟不是肅順。”恭親王默然聽了曹毓瑛的話,沉思半晌,這才擡頭說了這麽一句話。

“肅順是亂臣賊子,在熱河皇上就說要殺肅順,不過是太後仁慈,還留著他一條性命罷了,怎麽能和王爺相提並論。”曹毓瑛擺擺手,他自詡恭親王謀主,自然要全心全力為恭親王謀劃,“自古為政,只有一元之首,才有德政仁政,特別到了國朝,勝保的折子說的極是,朝廷政柄操之自上,非臣下所得而專,我朝君臣之分極嚴,尤非前朝可比。可這太後是極要權柄的,王爺你該如何處置?你可是軍機的領班,議政的王爺,若是隨波逐流,是無權無勢嗎,榮華自然享之不盡,這就罷了,可王爺是有大志的,如今秉政,自然要將鹹豐朝的一幹不妥當之處改了過來,眼下已經有些人,特別是見了洋人船堅炮利,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早就要嚷嚷著開洋務之事,學洋人之技,如此千百年未有之局,主政者決定一國之走勢,自然同心同德同道是極好的。”曹毓瑛繼續說道,“可若是宮裏的與王爺的志向不符,該是如何是好?不是王爺不爭,只是王爺到了這個位置,不爭,也不是王爺說了算了。”

恭親王想了一會,搖搖頭,“我也沒這麽大野心,瞧著朝廷安定些就罷了,江南發逆平定,再過上幾年太平日子,我這議政王也是不負重托了,再者,太後……想必也不會太過於苛責了。”

“王爺。”曹毓瑛搖搖頭,見恭親王有些猶豫不決,也不再多說,轉而說起了別的事兒,“聽說貴府上的大格格時常入宮伴駕?”

“是,似乎東邊兒的和西邊兒的都極為喜歡大格格。”恭親王含笑說道,這也是自家和宮裏搞好關系的一個法子,恭親王雖然有些不屑走這些門路,但也是樂觀其成,“倒是把麗妃出的大公主拋在後頭了。”

“這也是大格格的緣法。”曹毓瑛點點頭,“大格格如今已經是十一歲了,王爺可有招東床的意思了?”

“哪裏這麽早。”恭親王笑道,“才十一歲,我和福晉這是第一個孩子,疼愛的緊,她自己個又是極為要強的,我也不舍得這麽早放她出去,且等等看吧,旗裏的孩子年歲大些再出嫁,不要緊。”

“瞧著大格格這得寵的架勢,怕是日後指婚也不一定啊。”曹毓瑛打趣道。

“罷了罷了。且不提這些。”恭親王擺擺手,“咱們還是回軍機處好好想想看,這年關怎麽過吧。”恭親王煩惱地呲牙,“這錢哪裏來才好?”

皇帝定於同治元年二月十二入學,特開弘德殿為書房,派祁嶲藻、翁心存、倭仁、李鴻藻為師傅。對於皇帝的上學,兩宮太後和近支親貴,無不重視其事。大清朝的皇祚,到了一脈單傳的地步。目前雖由儲秀宮垂簾,親王聽政,可以把大局撐住,但成年親政,大權獨掌,皇朝的興廢,都落在眼前這位八歲的小皇帝身上,如果典學有成,擔當得了大任,那是祖宗有靈,臣民有福,否則,後果就不堪設想了。為了這個緣故,慈禧太後特地召見親貴,共同商定,派惠親王照料弘德殿,由惠親王的小兒子奕詳伴讀。

皇子上學之處稱為“上書房”,兄弟叔侄都是同窗,小皇帝典學,特開一殿,“伴讀”是罕有的榮典。但這個榮典實在是受罪,名為同窗,身分不同,禮節繁瑣,拘束極嚴,這還不去說它,最受委屈的是要替小皇帝代受責罰。譬如說,小皇帝忘了萬乘之尊,大起童心,嬉笑頑皮,或者不肯用功,認不出字,背不出書,師傅不便訓斥皇帝,就指槐罵桑,拿伴讀做個取瑟而歌的榜樣,所以常常有無妄之災。如今惠親王照料弘德殿,監督皇帝的課業,用奕詳來伴讀,父親罵兒子,可以無所顧忌,使得小皇帝更有警惕的作用。當然,這樣子在奕詳是犧牲,而此犧牲是有好處的,將來皇帝親政,想到當年同窗之雅,池魚之殃,對於奕詳一定會有分外的優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