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春水微皺(一)(第2/2頁)

“是!”小皇帝的回答又響亮又清脆,顯得心情十分的愉悅。

母子兩人松松快快得聊了會子閑話,“獎賞了人,也該動動怒了,皇帝。”慈禧太後的聲音轉而嚴肅,“舊年棄城而逃的人也該處置一番了。”

“皇額娘這就是您所說的剛柔並濟,恩威並施嗎?”

“說的對。”

慈禧要辦的就是前任兩江總督何桂清。

鹹豐十年五月,李秀成率領的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又乘勝進圍何桂清坐鎮的常州。布政使薛煥、總理糧台查文經等人建議何桂清棄常州城而走,保存實力退駐蘇州籌餉,以圖再戰。何桂清采納了他們的意見,棄城前往上海。朝廷因何桂清棄城而走,將其革職,由曾國藩繼任兩江總督。

如何懲處何桂清,清廷最高統治者皇帝以及恭親王奕訢,三朝元老、大學士、吏部尚書祁寯藻等重臣,都以“一品大員,用刑宜慎”為由,主張免何桂清一死。特別是主持審理此事的祁寯藻,堅持認為何桂清罪不至死。他甚至針對主張殺何桂清的一派人說:“國人皆曰可殺,臣亦國人,未敢謂其可殺。”但何桂清的政敵、此時因對太平天軍作戰連連得手而越來越走紅的曾國藩,卻堅持主張殺何桂清以謝國人。他說:“疆吏以城守為大節,不宜以僚屬一言為進止;大臣以心跡定罪狀,不必以公稟之有無為權衡。”

桂清統領十萬清軍竟棄城潛逃,導致常州、常熟、蘇州皆失守,鹹豐下詔革職逮捕送北京審訊。湊巧遇英法聯軍,鹹豐帝避難熱河,何案擱置兩年。期間王有齡及江蘇巡撫薛煥等相繼上疏乞恩,不準。

同治元年言官紛紛彈劾,恭親王與租界交涉,正式逮捕下獄,擬斬監候。秋審處總辦、直隸司郎中余光倬,將其由封疆大吏失守城池應處之“斬監候”加上罪名“擊殺執香跪留父老十九人,忍心害理,罪當加重”而改擬“斬立決”。刑部尚書趙光,因與幫辦江南軍務的許乃釗有交情,了解桂清失陷蘇常殃民細節,覆奏:“不殺何桂清,何以謝江南百萬戰難生靈?”慈禧太後降旨命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會議。大理寺卿李棠階認為桂清為兩江總督,驕橫顢頇,治軍無方,克扣軍餉導致將士嘩變、全軍覆沒,棄城而逃又嫁禍他人,其罪不容誅。會議結果如刑部議,而太後另有旨:“何桂清曾任一品大員,用刑宜慎,如有疑義,不妨各陳所見。”有17人上疏論救,體仁閣大學士、禮部尚書祁寯藻,引用嘉慶帝諭旨:“刑部議獄,不得有加重字樣。”認為刑部所擬不合制。另有工部尚書萬青藜、禦史高延祜,而薛煥以重金疏通,故拖延深秋仍未決。禮部給事中卞寶第(浙江道禦史任內就曾參劾桂清)抗章駁祁寯藻:“仁宗上諭,只就承平時期尋常罪名而言。”又言:“道光年間浙江提督余步雲失定海,鹹豐年間湖北巡撫青麟失武昌,皆以失陷封疆伏法,其時祁寯藻當軍機大臣,何獨於何桂清護惜若此?”

最後慈禧太後下定決心,務必要殺雞儆猴,下旨:“刑賞大政,不可為謬悠之議所撓,今欲平賊,而先庇逃帥,何以作中興將士之氣?以才敏負一時之望,膺江表重寄。桂清無料敵之明,又失效死之節。身名俱隕,罪實難辭。何桂清立斬不赦,以慰江南各地軍民之心。”

從香山忠烈祠回來,下午便是無事,到了第二日召見了軍機,商議了一番各地蠲免稅糧的事兒,又把洋務的事兒一樣樣的細細掰開,一樣樣的議過去,皇太後賜了茶,各自就散開了,到了下午,太後歇了中覺,神清氣爽的起駕養心殿,準備批閱折子,剛剛將黑龍江將軍上的《祈撥銀用邊防折》上頭寫了個“交戶部、兵部部議。”翻開下一本奏折,才看了幾眼,皇太後的眉毛就皺了起來。

赫然是禮科給事中於閩中《彈議政王軍機處屍位素餐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