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夜雨萌芽(一)(第2/2頁)

元代考試,用“經義”“經疑”為題述文,出題範圍,限制在《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書中。這就是最早的八股文雛形了。

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詔定科舉法,應試文仿宋“經義”,其後此種文字講求格律,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形成了。顧炎武《日知錄》中說道:

“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於明憲宗成化年間,如《樂天下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如《責難於君謂之恭》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責難於君’四股,中間過接二句,復講‘謂之恭’四股,復收二句,再作大結。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若題本兩對,文亦兩大對,是為兩扇立格,則每扇之中,各有四般,其次第之法,亦復如之。故人相傳謂之八股。長題則不拘此,亦有聯屬二句四句為對,排比十數對成篇,而不止於八股者。”

“桐城方苞說:制藝(即八股文)之興七百余年,所以久而不廢者,蓋以諸經之精蘊,匯涵於四子之書,俾學童而習之,日以義理浸灌其心,庶幾學識可以漸開而心術歸於正也。這話原是沒錯,畢竟國朝以儒道治理天下,可行到今日,八股之事似乎已經走入偏門,四書無非就是那幾本,題目早就出的熟稔了。”

乾隆二十四年出生,經歷了乾隆中、晚期、嘉慶、道光兩朝的學者錢泳,多才多藝,一生作幕,未考中過,似乎連個秀才也不是,在其名著《履園叢話》中,就有不少條罵八股文。如說:“或謂文中之有時藝,有似畫中之豬,余駭然問故。曰:牛羊犬馬,各有名家,亦曾見以剛鬣為點染者乎?今世所謂文字,無不可書屏障,亦見有曾錄荊川、鹿門、歸、胡、陶、董之制義者乎?”

這一則筆記以豬比八股文,其他還有記秀才考試自撰典故,有所謂“自雙槐夾井以來”及“九刁九騷,三熏三栗”等笑話,於試者均名列高等。都是笑八股文不通,考試官無知,為考生所騙的故事。

“中國之士,專尚制藝,上以此求,下以此應。將其一生有限之精神,盡耗於八股、五言之內,外此則不遑涉獵,及夫登第入官,上自國計民生,下至人情風俗,非所素習,措置無從,皆因仕學兩途,以致言行不逮。”高心夔繼續說道,“故微臣以為,單純靠八股取士弊端有三。”

“請講。”

“其一,沉於故紙堆之中,不求事上求理,而只知文中求理,橘生淮南則為枳,中國之大,江南江北,塞外西陲,風俗各不同,更有不識孔孟之字者,如何能用八股之道治之?”

“恩,這話極是,南人土話說:到什麽山頭唱什麽歌。因地制宜,因時而變。說的就是你這個意思。”

“太後所言甚是。”高心夔沒成想太後居然熟知西南民諺,連忙恭維了一聲,“這第二,先賢之言,成為當世之法,進士者拘泥於故紙堆之中,三代先賢之言,判今世之事,實乃大謬,三代之前,可以洋人火槍鐵船?可有敵從海上來?可有鴉片之事?‘典’可以用於說理,不可用作圭臬。不拘泥於古,不畏懼於今,這才是正理。”

“其三,凡是科舉者,未將先賢道德文章自練其身,而僅僅用作進仕途之敲門磚,凡是中舉者,不再鉆研學問,實在是本末倒置之舉。”

“如此三種,可謂八股弊端也。然則科舉之事,可環環圖之,不可瞬間而就,太後初垂簾,人心未定,羽翼未成,貿然行事,恐失天下人之心。”高心夔說道,“八股者也不可廢,只是徐徐改之,微臣以為,不廢八股,加試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