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燦燦萱草(一)(第2/3頁)

高心夔回道,“已經有不少折子上奏彈劾李鴻藻等人,也有彈劾恭親王的,彈劾皇上的,也不在少數。”

太後半閉著眼,“你們以為,我該不該撤簾子歸政與皇帝。”

王愷運說道:“回太後的話,微臣以為,太後不應該撤簾子。”

“哦?”太後挑眉,“這是為何?”

“古語有雲,人亡政息,洋務大政推行多年,如今正是攻堅克難的時候。”這話聽起來和後世的八股文差不多的問道,“新的學堂剛剛推行下去,科舉選出來的洋務官員才走到中層官員的位置,十二鎮軍才得勝歸來,正是大換血的時候,南洋水師又準備籌建,南洋水師學堂還未開館,其余交通、通商、工廠、礦產等事宜都需要鼎革除舊推陳出新,這時候,若是皇帝親政……怕是難以預料。”王愷運悠悠說道,“萬歲爺雖然是太後一手教導出來的,可萬歲爺是宋神宗皇帝還是哲宗皇帝,這可還說不準。”

不用內閣和翰林院編撰的那本愚蠢的供自己垂簾聽政參考書《治平寶鑒》來告訴自己,慈禧太後也知道王愷運話裏的意思,宋神宗即位之後,重用王安石,開始熙寧變法,保甲法青苗法等一幹大政出爐,雖然後來因為反對派壓力太大,所以王安石不得不去相位,可繼任為相者都是新黨中人。

宋神宗駕崩之後,宋哲宗即位,垂簾聽政的高太後盡數廢除新法,啟用保守黨司馬光為相,貶斥新黨眾人,新黨眾人不少死在了嶺南。這是高太後的手法。

哲宗登基時,只有九歲,“凡熙寧以來政事弗便者,次第罷之”。司馬光上台後,不顧一切盡罷新法,“舉而仰聽於太皇太後”。宋哲宗對此感到不滿。

元祐八年,高太皇太後去世,宋哲宗親政。哲宗親政後表明紹述,追貶司馬光,並貶謫蘇軾、蘇轍等舊黨黨人於嶺南,接著重用革新派如章惇、曾布等,恢復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

這樣國家政策的劇烈變化,徹底葬送了北宋的國運,更別說宋徽宗即位之後,改弦易張,又重新啟用舊黨,貶斥新黨。元祐黨人元豐黨人互相攻訐打擊對方,更是突破了宋朝政爭的底線,自己上台之後迫害敵對黨人致死,這樣的壞例子一開,國家大亂,於是歷史上人文光輝閃耀歷史長河的北宋王朝就此滅亡。

慈禧太後自然不是高太後,但是,皇帝不見得是宋哲宗。這個例子雖然不能對應到具體的人物,可王愷運話裏的意思慈禧太後十分明白,皇帝到底能不能把洋務新政推行下去?太後默然,想了想以前學的歷史書,自己的兒子?是什麽政見?可如今歷史已經變化了,同治皇帝不是原來那個,自己也不是歷史上那個慈禧太後了。

高心夔看著皇太後不說話,知道王愷運的話說到了太後的心裏去。從太後居然可以忍受另一個太後在宮裏頭和她並尊,就知道太後不是普通的女人就知道貪圖享受或者爭權奪利,所以這番話從未說過太後今後撤簾子之後手裏權利如何,只是說國家大事出發來勸說太後,高心夔雖然對這王愷運一些事兒的手段有微詞,可也不得不說,的確是看穿了慈禧太後的顧慮。

太後沉吟許久,高心夔看了王愷運一眼,回道,“太後,王愷運其話有理,請太後三思。”

慈禧自己腦中也是亂的很,搖搖頭,“我再想一想。”

王愷運又說道:“娘娘,如今外朝已經全部停擺,朝野眾人對著李鴻藻等人頗有怨言,政事不順,太後正好和萬歲爺示威,只要萬歲爺改了口,自然這垂簾就能再繼續下去。”

“知道了。”慈禧太後閉上了眼,“你們跪安吧,等到我想好了自然再召見你們。”

太後就坐在寶座上,寶座前的兩只欲飛未飛的銅質仙鶴嘴裏慢慢吐出焚香,檀香的味道在殿內彌漫開來,恰好已經是傍晚,下雪無太陽,殿內有些昏暗,太後就坐在位置上一動也不動,直到唐五福來請,說體仁殿已經準備好晚膳,太後這才似乎從夢中驚醒的樣子,疲倦的站了起來,就著唐五福的手,到了西暖閣,和富察氏兩個人說著話,醇王福晉趁機把恭親王等人的意思說了,“七爺也擔心娘娘的身子,這才叫我進宮來了。”

慈禧太後點點頭,不置可否:“晚膳得了,一起用些吧。”

安德海走了進來,悄悄的稟告道:“萬歲爺來了。”

“來了就請進來,怎麽如今皇帝這麽懂規矩了。”慈禧太後說完了這句話,見到眾人低著頭不敢說話,不由得一笑,“皇帝是我的兒子,怎麽到我這裏還要通傳,請進來吧。”

淳王福晉看著自己姐姐臉上又出現了笑容,心裏的擔憂放下了一些,臉帶喜色和富察氏對看了一眼,慈禧太後似乎打定了什麽注意,臉上恢復了從容淡定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