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偶現麟角(三)(第2/3頁)

曾國藩想了想,把折子遞還了回去,“總督之職,原本就有軍事之用,左督鎮撫新疆,新疆不必內地,未有成建之基層制度,我觀新疆屯田開墾,收集各部青壯之法,頗為可行,可推之西北、西南諸部之地。”

皇帝不悅的問道,“那這俄羅斯之事呢?”

“俄羅斯人狡詐兇狠,但也越不過新疆去,皇上盡可放心。”曾國藩回道,“國朝雖然不宜出動大軍和俄羅斯人對戰,但是,卻不可不表自己的態度,以施恩於天下藩屬,這原本就是難以兩全之事,可如今左督行止,倒是給皇上解決了這個難題。”

“這話怎麽說的?”皇帝來了興趣。

“俄羅斯人此興兵於中亞諸汗國,並非用舉國之力,只不過是土耳其斯坦總督座下一將軍率領著哥薩克騎兵出戰而已,浩罕汗國枉費有十個回兵不及一個浩罕人的聲譽,就這樣差點亡了國,俄羅斯人亦非是傾國之力,中國亦不用如此,臣在京中也聽說了,許多人上折子,要求十二鎮再出玉門關,而與俄羅斯人對壘,且不說銀錢花費之問題,就說這十二鎮組建以來,西北之地已經盤桓了數年之久,軍心怕是極為厭惡西北了,若是這樣為了一藩屬而勞費大軍,軍心必然有所怨言,從而影響戰績。”

“你說的很有道理。”同治皇帝說道,“朕亦是擔憂,所以不知如何處置。”

“聖心早就有了定論。”曾國藩笑道,“何須來問臣,皇上見了左督的折子,不發一言,不就是有定論了嗎?既然是地方之事,由著地方去辦就是,左宗棠此人,臣甚是了解,為官從來不避事,且老成謀國,一定會處理好此事,且不說能不能幫著浩罕復國,若是能讓俄羅斯人在夷播海一帶不得安穩,這就極好了,更不用說,能將屯田練兵之事更為完善,促進新疆之發展了。”

皇帝點點頭,若有所思,“那就是讓左宗棠去處置?鬧些小風波也是無妨的,大動幹戈,似乎也不妥當,外交上總理衙門派人去交涉,左宗棠這樣時不時的弄點事兒出來,想必俄羅斯人也不會覺得中國無人,這樣甚好。”

“是,聖明無過皇上。”

“哪裏是朕聖明,是曾督你看的透徹。”同治皇帝笑道,“那浩罕國主上折子說請中國助其復國,你以為如何?”

“既然浩罕國主在國內,這俄羅斯人就永遠不能名正言順占了浩罕。”曾國藩說道,“臣以為,若是讓浩罕國主入京好生待之,等他見識了中原盛景,在京中常住,怕是要樂不思蜀了,將來中國若有圖謀中亞之事,此人養廢了反而不美,臣以為放在新疆,讓左宗棠管著,讓俄羅斯惡心一番也是極好。”

“你說的不錯。”皇帝點頭贊許笑道,陳勝文進來打了個千,“議政王和軍機大臣都到了。”

“讓他們在外頭先候著。”皇帝吩咐到,陳勝文略微帶著為難應了下來,曾國藩眉毛微微一動,皇帝又問他在直隸總督任上的事兒,曾國藩昔日處理天津教案之後,就轉任為號稱疆臣之首的直隸總督,“為官避事生平恥”這是他一貫的準則,到了直隸之後,勸農桑,興洋務,又依托天津港口之便利,在海河和沿海一帶大興手工業和輕工業,將口外的羊毛運到這些地方進行加工,然後在國內售賣的沿京杭運河南下,外售的就地整裝打包送到天津出海。又大力開拓灤平煤礦,更借交通部新建鐵路的東風,欲將灤平、天津、保定、京城練成鐵路網,其心勃勃,卻不失實幹之意。

“聽說你在保定,也新建了什麽研究所,這是做什麽的?”

“臣昔日在金陵,有中國學者和工匠,自主研發了內燃船只,之後又參照西洋最新的技術,連續建造出了不少款式的鐵甲船,這為江寧輪船招商局的船只來源,這船只雖然不能用作軍用,但是縱橫長江,運貨運人,都極為方便,臣想著,中原並非無能人,若是精通洋務之人,有了時間,又不虞有生活之憂,必然會有不輸於西洋之技術湧現。”

“這極好,皇太後從西洋也收羅了許多洋人的學者來,和曾督你的意思也是一樣,這研究所,在直隸要好好辦下去,若是缺了銀子,就從朕的內庫裏頭拿。”皇帝豪爽地說道。

“如今這銀錢倒是不缺,只是,這閉門造車到底不算是明智之舉,太後帶回來之學者,若是皇上能勻幾個到保定,這直隸技術必然是無憂的。”

皇帝擺擺手,“這就別指望了,那些學者皇太後視若珍寶,剛剛帶到京城,就放到西郊的皇莊裏頭,好吃好喝的招待著,那個皇莊日後就作為他們的住所和授課之地,同文館學習理科的人,都要去進學,他們提出的意見,皇太後沒有不應允的,內務府有個太監扣了一點銀錢,就被打發出去了。那裏還能勻給你保定呢,趁早別提吧。不過你那裏既然有意學習,不妨派遣人進京學習,兩江浙閩上海都知道了這個好消息,準備派人入京了。保定近在京畿,可不能落後於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