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9章 連鎖反應(三)(第2/3頁)

張佩綸的彈章寫得極好,這在當時是有公論的。他曾上《疏陳大員子弟不宜破格保薦折》,稱四川總督丁寶楨特膺保薦大學士寶鋆之弟候補道寶森,恐以虛譽邀恩;刑部郎中翁曾桂系翁同龢侄子,京察列入一等,恐為奔竟夤緣口實。軍機大臣王文韶在日記中稱其“風骨俱佳,可謂朝陽鳴鳳,無形之裨益良多也。”而翁同龢,也認為“張侍講原折甚切實,真講官也”,這樣的評語由被批評的人講出來,可見其立論及文字的把握都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1882年,雲南報銷案起,案涉王文韶,禦史洪良品、鄧承修連續奏劾不能動搖其地位。張佩綸旋上三折,終使王文韶掛冠而去。稗史中說,後來王文韶東山再起,出任直隸總督,“見文卷中有張手筆,自謂愧對”。可見其筆鋒之厲,且有理有據不得叫人佩服,李鴻章贊嘆道,“你的筆鋒,越發進益,將來若是有什麽彈章,也和老夫昔日在文正公麾下捉刀一般,只要寫上去,必然就會得罪一大片!”

昔日李鴻章在曾國藩麾下,因為代替曾國藩彈劾翁同龢之兄不法一事,和翁同龢結下了世仇,這麽多年都是互相老死不相往來的,李鴻章把年少的自己和張佩倫想比,是對張佩倫極高的評價,張佩倫這時候也恢復了從容的表情,“老大人過譽了,學生彈章雖然寫的還不錯,只是可惜,哎,沒什麽地方上當差的經驗,接下去能夠隨著老大人去直隸,也不求什麽官兒,只要是能夠幹些實事,增長一些具體的經驗,就是最好的了。”

李鴻章把折子塞到了袖子裏頭,顯然他是對這份折子極為滿意的,“幼樵你這樣說,老夫心裏很是安慰啊,在高位,不如在事位,在事位上,若是你能做到這個位置離了你就不成,就算離了你也要時時來請教你,這樣當差,才算是成功咯。”

事兒談的差不多了,一壺上好的祁紅也喝的差不多了,張佩倫起身告別,李鴻章親自送著張佩倫到了花廳門外,張佩倫連忙說不敢當,李鴻章笑道,“你我是世交,無需如此客套。”如此寒暄了一番,李鴻章狀若無意的開口問道,“這些日子,可有去李保定的府裏做客?”

李保定就是世人對於李鴻藻的稱呼,向來都是用某籍貫來代指某一人,李鴻章是保定人,所以稱呼他為李保定,李鴻章是合肥人,所以他自己個被稱之為李合肥,翁同龢是常熟人,所以稱之為翁常熟,“一來兵部的差事不算清閑,昔日在翰林院的老上官和同僚接觸的少;二來,保定公的性子剛正,他倒是不太樂意見到我和李慈銘這種。”張佩倫摸了摸自己的鼻子,“所謂放蕩不羈的人物,故此請見的少了些。”

李鴻章搖搖頭,李慈銘也算是名禦史,昔日在越南之戰中沒有直接的軍功,但是在後方處置違法的官吏軍民,監察整個對法作戰的,事後回京嘉獎,之前也到了詹事府主事的位置,可還是因為生性風流,最喜歡尋花問柳,故此風評不佳。他是這樣的德性,張佩倫也差不多,李鴻藻為人是迂腐了些,私德卻是毫無挑剔的,他自然是看不慣這些翰林出身的異類,何況如今禦史台也不算是什麽清流盤踞的根據地了,張佩倫是禦史出身,可對著洋務的事兒,多少拒絕倒也沒有,故此李鴻藻不怎麽看中張佩倫,也不太樂意見到張佩倫,這完全是個人情感上的問題,所以李鴻章說道,“此乃小節,李保定又不是讀書讀壞了的腐儒,怎麽會因小節而看輕大事呢?你也不用這樣揣度李保定。”他意味深長的對著張佩倫說道,“要時常去走動走動,你到了地方上,就知道朝中的一點點小風聲,到了地方上,就會變成狂風暴雨,吹的人都站不住腳,沒有人說好話,起碼要做到沒人會來說你的壞話。”

張佩倫若有所思,“老大人既然這麽問,我也不瞞您——這或許也是學生自己個胡亂想的,皇上馬上要親政了,原本保定公應該是最開心,他到底是帝師!可旨意後頭又加了一句,皇太後還要訓政,故此,皇上這個親政還不知到底是真的親政,還是空筒子的親政,故此保定公那裏怕是使不上什麽力吧。”

“內外朝,中樞和地方從來都是互為援引的。”李鴻章笑眯眯地說道,“我原本就是翰林院出身的,說起來,李保定還算是我翰林院的後背,只是彼此政見不同,素來少了往來罷了,我倒是有心拜見他,只是如今在京中一切都要小心謹慎,不能太過於張揚,你既然是翰林院出來的,他自然也是你的師傅,去拜見一樣也是好了,再者幫著老夫轉達一下敬意就是,幼樵啊。”李鴻章顯然是十分看重張佩倫,把自己個的為官之道都悉數教導給他,“凡事都是雪中送炭難,錦上添花易,現在若是李保定十分顯赫,還需要你去雪中送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