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7章 新幣銀行(一)(第2/3頁)

“是,接下去就是等著復選了。”禮親王說道,他從袖子裏頭拿出來了一個折子,他對著皇太後身邊的太監宮女十分和氣,昔日就鬧出過要跪拜李蓮英的笑話,所以雖然沒有什麽急才,但事先得到了消息,這時候奏對起來,十分從容不迫,“已經選出了六十三人進入復選,接下去預備著太後和皇上查看。”

這個規模已經較之以前少了許多,禮親王說出了緣由,“太後聖德,憐憫民間,除卻供宮中選用的秀女之外,其余的都放回去,讓外頭自行嫁娶。所以內務府只留下最好的,其余的都撂牌子,送回家去了。”

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這叫做留牌子;沒有選中的,就撂牌子。然後,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復選,復選而未留者,也稱為撂牌子。經復選再度被選中的秀女,還有兩種命運:一是賜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一是留於皇宮之中,隨侍皇帝左右,成為後妃的候選人。前面一個賜婚的少了,那麽接下去自然就是剩下後妃的候選人了。

慈禧太後點點頭,“六十三個,倒也不算少了,只是好不好?”她看了一眼光緒皇帝,皇帝有些局促不安,“家室品德自然是要緊的,但是這容貌也要好的才是。”

當“秀女”二字映入人們眼簾時,人們的直覺是秀女應有沉魚落雁之貌,然而,靚麗的容貌是否是當選秀女的主要標準呢?當然不是,非但如此,少女們愛美的天性也成了非分之想。清朝明確規定,八旗秀女閱看時,必須著旗裝,嚴禁時裝。而且,按照中國的傳統觀念,“好色”也是極不名譽的,“美女禍國”從來都是帝王和他們的大臣們翻雲覆雨的護身符,因而這一標準總在若即若離、諱莫如深的撲朔迷離中。乾隆四十三年,一位縣學生員攔下禦駕,懇請乾隆皇帝就削減皇後烏拉那拉氏喪儀之事下罪己詔,致使龍顏大怒,但仍未忘記陳述那拉氏冊後“並非以色選愛升”,後來失寵,亦是“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愛弛”,總之絕不肯承認自己好色。選妃選後的兩條標準,一是品德,一是門第。清代冊封皇後、妃、嬪的冊文中常常見到的是寬仁、孝慈、溫恭、淑慎,“誕育名門”、“祥鐘華閥”等等。其中,門第又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清朝是不流行明朝那樣從小門小戶裏頭選後的,除卻死後追封或者母憑子貴加封皇後的,一般來說,都系出名門。不過慈禧太後是外貌協會的,從來都是喜歡漂亮的女孩子,同治皇帝的後宮,都頗為美貌,孝哲皇後就是八旗之中出了名的美人,她是不會讓不好看的秀女入選的。

禮親王顯然是知道皇太後的審美的,開玩笑,最喜歡漂亮衣服漂亮珠寶首飾的皇太後,當然也最為青睞容顏姣好的秀女,“是,嬤嬤們都是按照皇太後的方式來辦的。”他倒是不好說自己個也看過那些秀女,只是說嬤嬤都看過,“錯不了。”

既然禮親王如此保證,慈禧太後滿意的點點頭,按照道理來說,軍機首輔是不屑做這些內廷的小事的,但是禮親王是宗室,又是皇帝的長輩,讓他來辦這事兒,最好,原本醇親王也好辦,但是他避諱的事兒多,故此這個事兒交代給了禮親王,“選好日子相看了嗎?”

“下個月的初三日是好日子,只是下個月要起駕圓明園,倒是不知道如何處置,請太後的旨意,要不要挪到圓明園去選閱?”

各旗選送的秀女,要用騾車提前送到京城。由於眾多秀女的家庭背景不一,官宦人家尚有車輛,而兵丁之家只能雇車乘坐。因此,乾隆時規定:“引看女子,無論大小官員、兵丁女子,每人賞銀一兩,以為雇車之需……此項銀兩……著動用戶部庫銀。”秀女們抵達京城後,在入宮應選的前一天,坐在騾車上,由本旗的參領、領催等安排次序,稱為“排車”,根據滿、蒙、漢排列先後的次序。最前面是宮中後妃的親戚,其次是以前被選中留了牌子、這次復選的女子,最後是本次新選送的秀女,分別依年齡為序排列,魚貫銜尾而行,車樹雙燈,上有“某旗某佐領某某人之女”的標識。日落時分發車,入夜時進入地安門,到神武門外等待宮門開啟後下車,在宮中太監的引導下,按順序進入順貞門。秀女們乘坐的騾車則從神武門夾道東行而南,出東華門,由崇文門大街北行,經北街市,然後再經地安門來到神武門外,這時,已是第二天中午了。當然了,太後和皇帝是不會折騰的,折騰的是秀女和內務府當差的人。

禦花園、體元殿、靜怡軒等處,都曾是閱選秀女的場所。在圓明園裏頭選秀,倒是還沒過的事兒,慈禧太後點點頭,“不錯,圓明園風光好,看著秀女們,更能增添容貌了。”她看著光緒皇帝,“皇帝自己個選就好,也不用我來摻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