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0章 立後封妃(四)(第3/4頁)

“已經準備好了。”禮親王說道,他揮揮袖子,讓許庚身上前,他是如今軍機處的一支筆,許庚身上前,呈上兩道黃面紅封裏的諭旨,已經正楷撰寫清楚,皇帝先看頭一個諭旨,裏面寫著是:“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皇太後懿旨:皇帝寅紹丕基,春秋日富,允宜擇賢作配,佐理宮闈;以協坤儀,而輔君德。茲選得一等承恩公副都統桂祥之女葉赫那拉氏,端麗賢淑,著立為皇後。”

看到那個“麗”字,皇帝不免有些刺心,隨即提筆用朱筆劃掉這個麗字,在邊上注了一個“莊”字。

“立後的詔書沒問題,就這麽辦吧。”

“是。”禮親王應道,“下一本就是四位秀女如何封號以及品級的上諭,請皇上朱筆圈定。”

這道上諭,仍用“奉懿旨”的語氣,宣封長敘兩女和賈氏西林覺羅氏四位。在“著封為”三字下,空著四格,另外附著一張單子,上面寫著八個字,都是“玉”字傍。皇帝雖是初次處理此類事件,但也不難想象,這八個字是用來選做稱號的。

皇帝略看了看,圈了四個字,“瑾”、“珍”、“瓔”、“琦”,將四個封號放在了空格裏頭,十七歲的他他拉氏為瑾嬪,十五歲的他他拉氏為珍嬪,十九歲的西林覺羅氏為瓔嬪,十八歲的賈氏為琦嬪。“剛入宮就不宜太過高位,封嬪即可。”

禮親王等人稱是退下,只留下了光緒皇帝一個人在殿內,他背著手,看了一會禦案上的如意,慢慢的坐了下來,午後的陽光照耀進了深深的殿堂,照亮了皇帝年輕的面龐,他似乎有些興奮卻又有些悶悶不樂,悶悶不樂的緣故大約覺得現實沒有想著那麽美。

這樣乾坤一定,其余的事兒就很從容不迫的做下去了,十幾年前同治皇帝大婚的一套,剛好可以用來照舊用就是了,到了九月,就是大婚的日子了,過了重陽節,帝後回鑾紫禁城,忙忙碌碌了半個月,九月底便是宣制奉迎皇後之日。

午時未到,百官齊集,午正三刻,皇帝在太和殿升座,在凈鞭“刷啦、刷啦”響亮清脆的聲音中,王公百官,行了三跪九叩首的大禮,然後禮部官員宣制。宣讀冊封皇後的詔書,奉迎正使武英殿大學士額勒和布,副使禮部尚書奎潤,以及特派的奉迎十臣十員,跪著聽完,等皇帝還宮,隨即捧節由丹陛正中下殿,護送皇後的金冊玉寶,以及內中安放一柄禦筆親書“龍”字金如意的鳳輿,出太和門,過金水橋,經午門、大清門,折而往東,緩緩往後邸而去。

一到並非立刻奉迎皇後入宮,依照欽天監選定的時辰,直到午夜交進二十七的子時,皇後方始恭受冊寶。其時西風大作,恍如萬馬奔騰,圍觀之人都紛紛傳此乃吉兆。幸好鑾儀衛會辦差,數百對畫鳳喜燈,改用玻璃作燈罩,作得十分精致靈巧,雖有大風,喜燭燁燁,不受影響。苦的是四位“奉迎命婦”,照例應該騎馬,風號馬嘶,在鞍上坐不穩當,個個嚇得膽戰心驚,拼命抱住馬鞍上的“判官頭”,口中不住念佛。

因此,奉迎的儀仗就走得慢了。子正出後邸,由方家園經史家胡同、東大街、長安牌樓、兵部街、東江米巷,進大清門,已將寅時。午門的景陽鐘大撞,聲震九城,天子腳下的百姓都知道皇後進宮了。

鳳輿一入乾清門,有十二名太監,手執藏香提爐,引入乾清宮後的交泰殿,將鳳輿從火盆上擡過,在殿門外停下,皇後降輿,由四名女官扶著進殿。

進殿又有花樣。門檻上預先橫放一個馬鞍,下藏蘋果兩枚,蓋上紅氈,皇後須從鞍上跨過,進殿交拜天地,然後引入交泰殿後的坤寧宮。

大婚的洞房,照例設在坤寧宮東暖閣。但合巹宴設在西屋,皇帝與皇後在一雙全福侍衛高唱滿語“合巹歌”聲中,進用膳房所備的筵席。這自然是一個形式,歌聲一終,筵宴已畢,再由女官引入洞房。

這個時候差不多閑雜人等都已經退出去了,皇帝有些不情願,但是今個是大婚的好日子,兩個人是必然要在一塊的,他微微咳嗽一聲,對著靜芬說道,“時候不早了,就請安置吧。”

“是。”靜芬饒是大方極了,但是這個時候委實是十分羞澀,害羞著低頭不說話,皇帝喝了幾杯酒,見到盛妝之下的靜芬十分可愛,不由得心裏微微一動。

帝後坐下的時候,已經是天麻麻快亮了,這一夜許多人都沒睡覺,瑛皇貴妃和榮壽公主一力主持內務,忙的不可開交,直到事兒辦的差不多的時候,才來到儲秀宮交旨,到了儲秀宮才發現,慈禧太後根本就沒安置,只是坐在東暖閣裏頭自斟自飲,還有一桌子的菜,安德海在邊上布菜,見到兩個人來了,太後喝了一杯酒,點點頭,“事兒忙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