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章 東北總督(三)(第2/3頁)

“這只是一種敲山震虎的手段而已,麻麻!”閔泳徽對於閔妃的擔憂十分的不以為然,在他看來如果能夠清楚的認識到朝鮮是一個小國的這個現實之後,根本就無需過多的考慮什麽,甚至他認為,清國根本不會想要廢了李氏的朝鮮國。“上國最堅持的就是仁義治理天下,就比如昔日上國皇太後所說的‘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只要我們安心侍奉上國,遵守上國的命令,上國是不會不顧及天下人所都堅持的道義來吞並我們朝鮮的。這一點,臣可以確信,上國為什麽會傳出這樣的風聲,臣以為,咳咳,也是和之前的和俄密約事件有所關聯,上國在表達自己的不滿。”

朝鮮國其實很驕傲自己的三千裏江山,朝鮮國王李熙“時以三千裏山河臣服於華為恥”,閔妃也十分的厭惡聽到什麽“藩屬”,“臣服”,“尤忌華幹預內政之事”,所以存了聯合其他勢力來牽制清國的心思。

國王李熙和閔妃商議了許久,認為朝鮮周圍,日本人狼子野心,對著朝鮮所圖甚大,絕不可能引狼入室,而且若是和開化黨一樣的引來日本力量,不僅清國要勃然大怒,更是要引火燒身。無論什麽時候朝鮮對於日本都有一種深深的忌憚,所以千挑萬選,選中了距離朝鮮也十分近的俄羅斯作為遠交近攻的著力點。清國雖然軟禁了國王李熙的生父大院君,並不代表清國不再支持大院君,大院君作為保守黨,當然願意遵循幾百年來一直存之有序的宗藩體系,而開化黨是日本人支持的,國王和閔妃夾在中間雖然可以左右逢源,但是也猶如風箱裏頭的老鼠兩邊受氣。閔妃在內擔心有清國支持的大院君卷土重來,在外擔憂有日本人支持的開化黨死灰復燃,所以沒有辦法,只好選了第三個國家俄羅斯,作為平衡清日兩國在朝鮮的中間國。

朝鮮事大黨大臣、兵曹判書兼親軍右營使閔泳翊因事去中國返回朝鮮後,而後高宗和閔妃便把聯俄的秘密任務交給他。但是閔泳翊並不支持聯俄的做法,多次諍諫而無果,最後在向袁世凱告密,稱朝鮮準備與俄國簽訂密約出讓一部分的權益。朝俄密約至此浮出水面。袁世凱並未立刻決定采取手段,而是等密約文件出籠後再行動。後來等到密約新鮮出籠,袁世凱致電李鴻章告之此事,斥責一心“背華自主”的國王李熙,建議清政府搶在俄國之前“先派水師,稍載陸兵,奉旨迅渡,廢此昏君,另立李氏之賢者,次以數千兵繼渡”。而他在暗中已與興宣大院君李昰應相勾結,準備立他的長孫李埈镕為新王。這就是袁氏密謀立新君事件。

李鴻章得到密報後,仔細商議了一番,還是決定:“今事雖秘密,機緘已露,礙難遷就。恐非誅亂黨、廢國君無以挽回局勢。”他並不認可廢立國君之舉,但中國派兵應慎重,因而打算派曾在朝鮮管理電報的陳允頤以查看電線為名趕赴朝鮮,與袁世凱、大院君密商廢黜高宗之事。如果大院君有能力發動政變,誅滅親俄派,可於政變後向中國請兵,穩定局勢。然後再考慮是否請旨派欽差大臣赴朝,廢國王立新君,如果自己沒有能力,還想要袁世凱出手,那麽對不起,北洋是不會做這樣的冤大頭的,將來大院君得勢,說不定馬上翻臉把廢立李熙之事作為清國的大罪狀,號召全國軍民聯合起來,一起對抗大國沙文主義的清國,這種伎倆李鴻章實在是見得太多了。所以李鴻章對著朝鮮閔妃不樂意見面,也有這個“朝鮮的事務,不僅僅是日本在搗亂還有朝鮮人自己也陽奉陰違的搗亂”的想法存在。

李鴻章上奏朝廷後,慈禧太後下令,丁汝昌率南北洋軍艦大部出動,遊弋朝鮮,以壯聲勢。

而在朝鮮,袁世凱也采取行動,與朝鮮撕破臉皮了。在袁世凱得知朝俄兩國已經在交換密約之後,於來拜見的朝鮮署理外務督辦徐相雨提出嚴厲的質問。徐相雨驚恐萬狀,歸告國王。袁世凱一不做二不休,旋即邀請內署及諸營將來其官邸宴會,席間厲辭責問“密約”之事,並持一捏造的電報稱中國已決定出動金州七十二營來朝鮮問罪,不日可到。朝鮮官員滿座皆驚,紛紛離席入告國王。其後民心惶惶,高宗大恐,派領議政沈舜澤、右議政金宏集及內外諸臣接踵到袁世凱處辯白,表示國王和政府對此事均不知情,肯定是小人假造。袁世凱表示:既然國王及政府不知情,就應將文稿索回;如系假造,就應查辦作假者。又恐嚇朝鮮諸臣說:“聖朝東顧,義盡仁至,何負於朝鮮?有此一舉,顯系背華。如天朝震怒,將興大師問罪,未知韓何以應?!”而後又與大院君共謀,並讓大院君入宮向高宗及閔妃等人痛陳利害。大院君“入宮執王手大哭,並泣奏大王大妃”,這是非常了不得的舉動,此舉值得注意,因為這是與廢君聯系起來的。朝鮮高宗是奉大王大妃趙氏(神貞王後)旨意入承大統,而大院君的“泣奏”當是以歷史上燕山君、光海君以大妃(貞顯王後、仁穆王後)名義所廢之先例來恐嚇高宗,導致宮中哭聲一片,唯獨閔妃佯裝淡定地說:“並無實據,不認即可無事,華雖百萬兵,何慟之有?”可見閔妃知道,袁世凱是不太可能會勸說清國出兵直接廢立朝鮮國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