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2章 問計寧壽(二)(第2/3頁)

“好的很啊。”太後點頭說道,“那就趕緊著下旨吧。”

邊上伺候的龐德祿連忙彎腰退出,去內奏事處傳旨了,太後見到龐德祿出去,笑著對光緒皇帝說道,“你還有一個師傅呢,怎麽把翁師傅給忘了?他當差也不少日子了,應該要提一提。”

“是。”光緒皇帝溫和地說道,“李師傅入閣之後,兒子想著把翰林院交給翁師傅管。”

“翰林院之前的《英宗實錄》編撰的不錯,我瞧過了,寫的真實,皇帝得空了也瞧一瞧,這同光中興同光中興,到底是肇於同治朝的,許多難事苦事兒,都是從同治朝開始辦,才慢慢的變成好事兒的。這一點可千萬不能忘了咯。”

“是,兒子一定時刻通讀。”皇帝說道。同治朝是難,可和英宗皇帝沒什麽關系,到底同治皇帝不過是親政一年有余罷了,所謂的艱難都是慈禧太後的辛苦,皇帝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他繼續說道,“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兒子是不敢忘親爸爸的辛苦的。”

皇帝用《六國論》的原句來形容慈禧太後的嘔心瀝血,果然太後十分滿意,“翁同龢管著翰林院也是好事兒。”太後點頭笑著說道,“外頭西洋傳過來的文字典籍都不少,翰林院的人也不能閑著,多少要辦點事兒出來,寫寫書,最合適不過了。翰林院若是文字上的功夫都不願意下,就一天到晚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上火跳腳,這可算是舍本逐末,不幹分內之事了。”

“是。”皇帝回道,“翰林院預備在收集高宗朝到如今國內出版的典籍詩集策論等,仿照四庫全書永樂大典的例子,總是要國朝的文典做的好些才是,另外因為洋務以來,部院新設以及舊有部院職務轉化甚多,之前的《大清會典》就有些不合時宜了,故此想著重修《會典》,把這事兒也要辦好。”

《大清會典》如果不知道這是什麽,可以把會典理解成行政法,就是規定了各個部院衙門職權的法律,這個倒是個好事兒,太後點頭,“這事兒做好了。翰林院是大功一件。”

反正天家雖然是母子也不會就談家長裏短之事,皇帝又說道,“兒子還有件事兒要麻煩親爸爸,就是這戶部尚書的任命。”

“閻敬銘算起時間,也差不多該到任了。”太後點點頭,“你看中了什麽人啊?”

“軍機處舉薦了幾個人,都不算差。”皇帝說到了這個戶部尚書的人選,不知怎地,似乎多了一點自信,幾分從容,“岑毓英、張之洞、高心夔都是極佳的人選,可兒子心裏已經有了一位更好的人選。”

“既然有了主意,去做就是。”太後說道,“怎麽還在這裏猶豫不決呢?”

“總是要請示親爸爸。”

“你自己個定奪就是,何須來請示我。”太後淡然說道。

“兒子覺得王愷運極好。”光緒皇帝說道,“他是昔日親爸爸得用的人,雖然是年紀不大,可參贊政務地方為官都很是不錯,在毓慶宮教書,講起史書來通透的很,故此,想讓王愷運當這個戶部尚書。”

皇太後微微吃驚,她是真沒想到,皇帝居然會選王愷運當這個戶部尚書,其實在皇太後的印象裏面,只要某人不要去插手戶部的事務就足夠了,誰來當其實是一樣的,除非是個性十分鮮明手腕厲害的官員擔任主官之外,體系的固定化是很難讓人把一整個已經行之有效的運轉發生劇烈的變化的,“戶部的位置關鍵,所以來請親爸爸的旨意。”

“王愷運倒也可以,是個機靈人。”太後手裏原本在轉動的佛珠停了一下,隨即又轉了起來,“才幹了得,又年輕,的確是當得起這個尚書的,不過,皇帝,你和王愷運說過這件事兒了嗎?”

皇帝搖了搖頭,“兒子還未說過,這只是兒子心裏頭的一點淺見,想著先和親爸爸說一說。”

“王愷運不會當這個戶部尚書。”太後微微一笑,“按照我對他的了解,他可能還是喜歡在弘德殿當差,你信嗎?”

皇帝有些驚訝,“親爸爸的意思是?”

“這是他的個性使然。”太後笑道,“你可以和他說一說,看看他是什麽反應。”

皇帝答應了下來,“這事兒,你和我說一說,倒也無妨,可也沒必要時時來請示,外頭的官兒若是知道了,還以為我在垂簾呢,到時候有幾本彈章上來,我是白白受了那個閑氣。”

皇帝含笑點頭,“是,兒子都聽親爸爸的。”

“選誰都是不要緊的。”皇太後半閉著眼慢慢地說道,殿內的香爐冉冉升起氤氳紫氣,“選人用人雖然重要,可再重要也重要不過當差辦事,特別是現在,到處都在大建設,我上次聽閔妃說起,準備在盛京再建鐵路去朝鮮,這事兒,辦的怎麽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