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4章 追封哀榮(二)(第2/3頁)

“太平湖那邊,我過幾日入殮的時候再去,今個我也不留你了,你早些回吧。”

“是。”皇帝站了起來,“兒子料理好朝中的事務,即刻就到圓明園來。”

皇帝起身離開,太後笑眯眯的看著穿著玄色朝服的皇帝慢慢的消失在紫色的花海之中,“皇帝的確是知道輕重的。”她對著李蓮英說道,“不願意張揚,但我這麽一說,他也能同意,顯然,心裏還是記掛著七爺呢。”

李蓮英也不說話,皇太後繼續自顧自的說下去,“念舊情,這應該算是一個優點吧?雖然有些優柔寡斷,可這當皇帝的,在我身邊,我還是喜歡他仁厚一些。”

醇親王薨後第三日,皇太後在圓明園之中發出詔書,言明醇親王有大功於社稷,應稱呼為“皇帝本生考”,謚號“賢”字,功勞甚大,應再加封,特旨尊奉其為“渤海國王”,皇帝稱之為“親”,並建陵園。

所以醇親王是開國第一個宗親被尊奉為“國王”之人,這原本就是禮儀之事,禮部為了讓這個國王如何的名正言順,又要彰顯地位尊貴,委實是絞盡腦汁,翻看了史書記載,才用舊例的方式定下來,言明,國王之貴,還在親王爵位之上,然後又把各藩屬國的國王區分開來。外頭人議論,說這個渤海國王,寓意極好,一來有說明是唐朝時候的渤海國之意,二來也有天津之外海渤海之意,何況這個渤海國,原本舊國之地就是在東北,恰如其分的表明這個名號不是隨便亂取的。

醇王福晉於是稱之為“渤海國王太妃”,這個名號,可比什麽太福晉好聽多了,當然或許有人說,這不過是一個名號而已,算不得什麽,可禮儀之事,有時候爭取的無非也就是名號之事,對於普通人來說,所謂的孝禮,或許僅僅限於生養死葬,尊奉其命;而若喚作富有四海,享受一切尊榮的帝王,出了請安問好,物質奉養,他們的行孝方式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無疑都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最為帝王看中的就是顯號尊崇,這不單單是一種華麗而且復雜的政治意識,更是一種不朽的身份確認,慈禧太後知道皇帝必然想要給醇親王一個尊貴的身份,但是除了謚號外,想要追封為皇帝,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皇帝自己也很清楚,這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情,絕不可以做的,但是就單純一個謚號,皇帝心裏也有疙瘩,稱之為“親”,又稱之為“皇帝本生考”,彰顯了光緒皇帝的確出自於醇親王一支,身份明確;然後又找了一個新的尊號出來,“國王”,渤海國王,雖然沒有實際上的封地,但是說起來,一國之王和親王,還是有所區別的。

醇親王的喪事辦的風風光光,一切都很鋪張,雖然奢侈了些,但到底沒有逾制,皇帝十分順心如意,並且也很是感激皇太後體貼入微,知道自己想要追奉生父尊位,但又拘泥於宗法,不好意思采取行動的想法,率先幫著解決了這件事情,至此之後,又特意加了幾分孝順和恭敬,雖然是在紫禁城之中居住,可三天一次,特意要來圓明園請安,端午未至,也率領後妃等人一起到了圓明園安居,又命後宮自皇後以下,日日晨昏請安,不得耽誤。後來皇太後自己個不厭其煩,“這天天走馬燈似的來我面前晃,倒也不必,到了園子裏頭就不要拘禮,自顧自的玩樂就好,我若是想要見誰,再來叫就是,沒必要每日來我這裏立規矩。”這樣說了才罷了。

太後許多年最喜歡住的還是圓明園,不知道是為何,今年說要住到長春園去,其余的太妃太嬪,還有同治皇帝留下來的後宮,圓明三園,指的就是圓明園、長春園和萬春園。惠慶公主也到了園中居住,聽說太後要住長春園,她也擇了臨近太後所居的玉玲瓏館的獅子林住了下來,時不時的來太後這裏玩耍。

時間過的極快,白馬過隙,一晃之間,就到了八月份,今年的天氣十分的奇怪,饒是到了八月份,還是悶熱無比,秋日漸近,慈禧太後原本是想從玉玲瓏館搬出來,沒想到天氣悶熱,玉玲瓏館原本就在小島之上,水風兼涼,十分宜人。

皇太後似乎也習慣了在圓明園中的日子,每日要不聽戲,要不逛園子,和嬪妃們說笑一回,晚上的時候偶爾抹一抹麻將牌,閑暇的時候寫寫字,又在外頭聘了一位婦人入園為女官,陪同她畫畫,慈禧太後原本不擅作畫,頤養天年的閑工夫多了,畫藝倒是突飛猛漲。

八月份到了,那麽之前籌謀許久的大事該到了驗收的時候,暑熱未退,秋風已起,花房培育的各色桂花擺滿了整個玉玲瓏館,“紫英吐蕊”、“寒秋”、“馬上甜”、“玉龍頂珠”、“金鳳青鸞”、“白兔呈祥”等等名貴桂花品種養在大花盆裏頭,把玉玲瓏館籠罩的十分馥郁芬芳,整個玉玲瓏館似乎漂浮著氤氳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