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三國時期中國人口銳減解密(第2/3頁)

然而這時期的中國,人口減少的原因,也有許多被現代人所忽略,首當其沖的,恐怕就是大瘟疫。瘟疫是中國從西漢中期開始,歷代政府面臨的一個難題。因為與匈奴的戰爭以及後來南匈奴的歸附,產生於北方草原地區的“草原鼠疫病”,在之後的一百多年中,被不斷地帶到了中原地區。中國的大規模瘟疫,從西漢武帝開始就周而復始,西漢帝國的滅亡,導火索就是山東地區因為瘟疫而激發的農民起義。而且這種瘟疫以當時的中醫水平來看,基本屬於毫無辦法的絕症。即使是西漢滅亡,東漢改朝換代,瘟疫也依然沒有收斂,基本是每隔一二十年,就會在某個地方突然爆發。這種情況,基本貫穿了整個東漢時代,一直到東漢末年最傑出的醫學家張仲景橫空出世,寫出了流芳百世的《傷寒雜病論》,大規模瘟疫的破壞力,才從此開始得到遏制。

而另一個原因,就是從東漢中前期開始,中國持續不斷的自然災害。我們今天說到東漢的科技成就,自然少不了說張衡的地動儀,地動儀這個偉大發明的產生,就是拜東漢時期頻繁的自然災害所賜。僅以地震而論,東漢中後期地震發生的頻繁程度,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比如東漢的隴西地區,在東漢和帝、桓帝、靈帝、獻帝時期都曾爆發大規模地震,正是因為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才促成了與地震有關的發明相繼湧現。在東漢晚期,還出現了極其反常的大規模蝗災與旱災,比如東漢桓帝到靈帝的幾十年裏,北方大規模的蝗災出現過5次,其中最嚴重的1次,幾乎波及到整個長江以北的中原地區。這麽大範圍的蝗災,在日後的中國歷史上,也就是唐朝開元年間以及元朝末年的幾次可以相比,堪稱是“百年不遇”。與此同時,東漢最後的50年裏,黃河有4次發生決口,長江流域的荊州與江東,先後發生了5次水災。同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居住的草原地區,也連續多年發生大規模旱災,北方少數民族為了躲災,紛紛南下到中原地區求內附,中國的人口遷移和流動,在這時期開始漸成高峰。

持續不斷的自然災害,勢必造成大面積的饑荒,國家的經濟儲備會在饑荒中漸被掏空。這時候的東漢帝國,已經進入了門閥政治時期,所謂“州郡記,如霹靂”,世家大族的力量,正日益超過中央。許多地區,中央只保留了名義上的節制權,在正常年景,這樣的情況還算和諧,但一旦國家爆發戰爭和自然災害,中央控制的減弱,勢必造成災害破壞力加大。畢竟世家大族們都會選擇囤積居奇,關門自保,中央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賑濟,走投無路的老百姓,也就只能選擇造反了。事實上,後來蔓延整個東漢帝國的黃巾軍起義,就和持續多年的饑荒有很大關系。黃巾軍就是通過布施恩惠,收買人心的措施,迅速聚攏了幾十萬信徒。而黃巾軍起義的結果,是造成了北方大規模戰亂。這是一個痛苦的惡性循環,人口銳減,就是其中的代價之一。

這時期中國人口銳減的最慘烈階段,應該是從董卓進京開始,到赤壁之戰結束。這段時期的中國,可以說是天災人禍並存。“人禍”方面眾所周知,權臣董卓本身就是個倒行逆施之徒,他進入洛陽,是整個中原的災難。他的濫用民力,大興土木,橫征暴斂,讓中原大地一度赤地千裏。他的“臨時政府”不知建設,只知破壞,比如他的士兵每次在洛陽周邊巡邏,回來的時候馬背上都滿載著搶掠來的婦女,所過之處,富庶的村莊盡數被屠殺幹凈,物資全都被搶掠殆盡。而這時候,中國的自然天氣,也進入了“反常”階段,中原各地紛紛鬧災,比如豫州的旱災,按照正史的記載,一次性就餓死了300多萬人,數字雖然有些誇張,但在當時,中央政府都自身難保,哪裏還管得了老百姓?後來董卓在關東諸侯的打擊下逃離洛陽,將整個洛陽的人口全都遷到了長安,結果活著到長安的,只有區區10萬人不到,其他大部分都倒斃在路上了。北方糜爛如此,南方也好不到哪裏去,江東的孫家,荊州的劉家,都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並不是《三國演義》小說裏讓人艷羨的世外桃源。後來曹操南下荊州,對長江沿岸的打擊也非常巨大。

人口的持續銳減,對那時候的格局,以及各路諸侯的主要政策,都產生了影響。凡是有眼光的政治家,在這場戰亂的後期,都開始把人口當作主要的爭取對象。曹操在滅掉袁紹後,從戶冊上發現冀州地區有30萬人,竟然讓他喜不自勝。劉備在赤壁之戰後,之所以不顧孫權有可能抄他後路的危險,一心西進四川,重要的原因就是荊州本地人口凋零,就像龐統在投奔劉備後勸他的那樣——“荊州荒殘,人物殆盡”,這樣的地區,自然不能作為爭霸的本錢。在得到四川後,劉備一度勢力大興,也是因為當時的四川有盆地的阻隔,是整個中國受到戰亂破壞最輕的地區。四川當地的人口,特別是漢族人,大多屬於逃難到這裏不久的難民,能夠有力氣逃難過來的,絕大多數都是青壯年。除了爭奪人口之外,許多政權也開始采取恢復人口的政策。按照南北朝以及唐朝許多史料的說法,建立東吳的孫權,從登基開始,就下了強令婚配的政策,即男子在12歲之前必須成婚,否則就要法辦。曹操之所以采取屯田政策,也是由於人口銳減,特別是農民大量減少,軍隊根本沒有足夠的糧食。最重要的影響是,我們雖然把赤壁之戰當成三足鼎立的開始,但是在赤壁之戰後,中國的內戰並沒有停息。一直到公元222年蜀吳夷陵之戰結束後,才真正進入一個和平期。在《三國演義》小說裏,夷陵之戰雙方動用的兵力,蜀國有70萬,吳國也有10多萬,真實的數字,卻是蜀國8萬,吳國10萬,小說的數字嚴重“注水”,真實的數字卻更值得深思:一場關系兩個政權命運的大戰,雙方只拿出了這麽點兵馬,只能說人口下降得太厲害。在此之後,三國的歷史,進入了一段時期的“和平期”,原因也就很簡單了。人這麽少,再自相殘殺下去,大家都要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