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被傳說的『潛伏』崔浩(第3/3頁)

公元450年之前,三朝元老的崔浩,屢屢在北魏最關鍵的時刻挺身而出,獻計獻策,在北魏面臨重大抉擇的時候,他都能以超凡的眼光找到最正確的道路。公元439年,隨著最後一個北方割據政權北涼被平定,拓跋燾終於完成了他的祖先沒有完成的大業——統一北方。居功至偉的崔浩,也得到了他的寵信。對崔浩,拓跋燾一度信任到了極點,比如他曾對崔浩說:我這個人脾氣不好,有時候可能當面不會同意你的意見,但只要你說的對,事後我只要冷靜下來,就一定會聽從的。在他剿滅柔然之後,面對柔然的俘虜,他指著崔浩對他們說:“你們別看這個人文弱不堪,他卻能頂上你們的千軍萬馬。”這個時期,對崔浩的榮寵,在當時北魏的漢人中,可以說無出其右。

但老話說得好,否極泰來,政治上也不例外。精於謀國的崔浩,也是一個拙於謀身的人,這時期拓跋鮮卑內部,反對漢化改革的聲音依然很大。畢竟早年拓跋鮮卑的幾代帝王,都是死在守舊派手裏,拓跋燾是個狠人,下面的官員自然不敢反對,可對崔浩就不一樣了,他已經成為整個拓跋鮮卑守舊派的眼中釘肉中刺,時刻想著除之而後快,不止為了除掉崔浩,更要通過除掉崔浩,打擊北魏朝廷的整個漢人勢力。在這樣的局面下,崔浩越受寵,他的處境其實也就越危險,晚年的崔浩,對這種事情的反應,幾乎到了遲鈍的地步。這期間他還幹了幾件惹眾怒的事情,一是他攛掇魏太武帝滅佛,這是因為他本人篤信道教,而且認為佛教寺院勢力增長,會成為國家經濟的累贅,但當時佛教已經在中國廣泛傳播,不但百姓裏信徒眾多,許多士大夫也是虔誠的佛教徒,崔浩這麽做的結果,就是把原本和他是一個戰線的許多漢族官員也得罪了,而那些在滅佛中被剝奪了財產的貴族們,更是對他恨之入骨。另一個得罪人的事,就是崔浩要求按照南朝的規矩,區別士庶的地位,其實這一條本身,守舊派官員們起先並不太反對,因為他們本身就是貴族,區別地位,更可以讓他們淩駕在士大夫之上,但是崔浩主張把北方的世家大族,擡高到和鮮卑貴族同等的地位上,這等於得罪了大部分鮮卑貴族,這樣一來,崔浩的禍事也就不遠了。

崔浩招禍的直接導火索,就是著名的《修史》事件。公元439年開始,崔浩受命修訂北魏的國史,這個工作他完成得很出色,但這時期建樹頗多的崔浩,已經變得飄飄然了,修史成功之後,他身邊的謀士建議他把他的著作雕刻在石碑上,來彰顯自己的功績,崔浩不假思索地同意了。但這麽做的結果,就是引起了整個鮮卑政權內部的暴怒。因為拓跋鮮卑早期是個遊牧民族,非常的落後,那一段歷史對於鮮卑貴族來說是不堪回首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更讓他們覺得恥辱。本身崔浩就建議用寒門和士族來區別身份,這麽一修史,再一曝光,原本是正統的北魏,一下子就成了世人眼中的野蠻民族。這件事情引起了鮮卑貴族們的憤怒,紛紛斥責崔浩的罪過。結果,一向對崔浩言聽計從的魏太武帝拓跋燾,這下子也翻了臉,立刻把崔浩下牢獄,這還不算完,更大肆誅殺無辜,凡是參與修歷史的,以及崔浩的親人好友,統統不放過。這場“國史案”在當時中國北方引發了強烈震蕩,崔浩的家族,即著名的河北崔家,被整族殺戮,與崔家有親戚關系的盧家等家族,也紛紛被殺,寒門知識分子中也有多人連坐。魏太武帝拓跋燾自己說,如果不是太子勸阻,他還要殺幾千人。即使如此,整個北方的士族,在這場風波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

崔浩的死,是非常屈辱的,那是公元450年的盛夏,他被囚車押上法場,一路上鮮卑士兵不斷往他身上撒尿,一個功勛卓著的名臣,就這樣含冤被害。關於他的死,當然不是簡單的“修史”,而是當時北方世家大族與鮮卑貴族之間的矛盾所致。魏太武帝事後也搞平衡,赦免了許多參與此事的漢族知識分子,主要是寒門出身的知識分子。在崔浩死後40年,進行漢化改革的魏孝文帝拓跋宏,用“國姓”和“郡姓”來區別身份,劃分等級,崔浩夢寐以求的擡高北方世家大族,讓北方世家大族擁有和鮮卑貴族平等權力的夢想,就這樣實現了。

至於流傳很廣的崔浩是臥底的說法,好多人依據的論據,就是魏太武帝每次要攻打南朝的時候,崔浩都拼命阻止,相反一直攛掇魏太武帝去攻打北方其他少數民族政權,所以有人就認為,崔浩這是真心為南朝著想。事實上從當時局面看,先北後南,是一個深謀遠慮的抉擇,忠心耿耿的崔浩,最終還是為了幫北魏完成統一大業,至於所謂的潛伏,也只能說是一個傳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