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隋煬帝錯在哪(第2/3頁)

這裏就要說說和楊廣爭奪太子位的楊勇。楊勇之所以最終被廢,除了楊廣會裝外,其實他有兩條犯了隋文帝楊堅夫婦的忌諱。第一是楊勇信佛,且喜好奢華,對於厲行節儉的隋文帝來說,這可以說是頂風作案。第二個忌諱,隋文帝本身就是一個性情內向陰沉之人,楊勇偏偏子不類父,性格率真且喜怒盡形於色,偶有爭執,即容易和楊堅變臉,長此以往,父子關系日益冷淡。比如他曾在公元600年冬至接受百官朝賀,擔心兒子搶班奪權的楊堅,心裏犯了嘀咕。楊勇敗亡的導火索,就是楊廣就任揚州總管時,行前與獨孤皇後辭行,母子涕淚交流,楊廣更趁機說楊勇要害他,並散布謠言說楊勇的妃子是被楊勇毒死的。獨孤皇後聽後大怒說:“若此子登位,我兒恐無幸免。”至此楊勇的命運,已經無可挽回了。公元600年十月,楊堅正式下詔廢楊勇太子位,改立楊廣為太子。值得一提的是,楊廣誣陷了楊勇這麽多年,但一直到楊勇被廢太子位,卻無一言攻擊弟弟楊廣,史書上說楊勇“性寬厚”,誠非虛言。

隋王朝此時經過楊堅勵精圖治,已成盛世之相,最需要的就是一位守成之主,就如同漢高祖身後的文景二帝。而性格寬厚的楊勇,顯然更符合這個條件的,無奈厚道人無好命,會裝的楊廣,繼承了這筆遺產。

客觀上說,楊廣本人的能力,在當時也確實是楊堅5子中最出眾的,有過戰功,博學多才,且有治理地方的經驗,更有一幹重臣的擁戴,不管從哪個方面說,他似乎都是一個合格的接班人,那天下大亂的局面,又是怎樣造成的呢?

公元604年,隋文帝楊堅駕崩,楊廣即位,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隋煬帝,當然,不是什麽好名聲。

有關隋煬帝在位時期的種種惡行,史書上不勝枚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3條:開大運河,征高句麗,數度巡遊。

而細觀這3項惡行,卻不難發現,盡管事情的最後結果是鬧得民怨沸騰,天下大亂,但3件事情的發生,本身卻都有各自的道理。

先說開鑿大運河。其實從隋朝建國以後,開鑿運河就是國家的一項戰略重點。隋文帝在位的“開皇之治”時期,隋王朝就曾數次發動大規模的運河工程,在南方疏通了從建康到蘇北的河道,在陜西疏通了渭水至長安的支流,甚至在甘肅河西地區,也曾多次修築水利工程,河西地區在唐朝時期能夠成為天下最富庶的州郡,底子就是隋朝時期打下來的。而說到大運河的開鑿,早在隋文帝開皇十年,就有江南地方官請求開鑿運河,以削減稅糧運輸成本。隋朝平定南陳後,南方經濟迅速發展,賦稅激增,但是大量的賦稅運送到北方,長途跋涉成本甚大,而按照隋朝的稅法,百姓稅糧的運送成本,即“損耗”,也是由百姓自身承擔,在隋文帝時期,僅是江南地區的稅糧,分攤到每個百姓身上,其要繳納的“損耗”,竟然是賦稅本身的9倍。而隨著隋王朝不斷拉攏突厥、吐谷渾等部族,賞賜日益增加,對於南方稅糧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拓通南北交通要道,減少運輸成本,成為自隋文帝時期開始持續10多年的呼聲,在隋文帝在位的後10年,有關請求開鑿運河的奏章,從中央到地方累積就有50多封,其中不乏高紹、楊素之類的重臣。可以說,在當時,開鑿大運河,是一個舉國上下的呼聲,並非隋煬帝自己的心血來潮。

京杭大運河的整個施工設計,是由隋朝時期最著名的工程家宇文愷統籌規劃的。宇文愷最初的計劃,是以百姓分批服役的方式,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塘江5大河流,建立一條連接京杭的大運河。在宇文愷的最初設想裏,這個浩大工程的每一個細節步驟,他都考慮得非常詳細,比如他建議,不宜一次性調動太多民夫,而是由百姓分批分散服役,保證每年動用民夫總數不超過20萬人,而且凡是參與勞役的民夫,都由國家出糧給予補貼。以當時隋王朝在南方的糧食儲備,做到這一切是不困難的。宇文愷最早的工程設想,是計劃11年全線貫通,但奏報送上去之後,隋煬帝卻嫌慢,11年?1年他都等不及,最後頒布下來,大運河工程的期限,被縮短到了7年,而糧食補貼也一概不準,又要馬跑又不讓馬吃草,才是隋煬帝本身的性格。

結果,從公元605年開始,大隋王朝調動民夫110萬,開始了這項聲勢浩大的工程,而且與宇文愷最早的循序漸進不同,隋王朝采取了同時開工的策略,即從中原到江南,5大水系的工程同時上馬。同時開工固然進度快,但如此一來,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6省大部分百姓皆被征調,生產一下子陷入癱瘓,生產癱瘓稅還不能少,該交的賦稅照樣要交。整個帝國舉國之力,都花在了這項雖然利在千秋,卻足夠把隋王朝折騰到筋疲力盡的工程上。比如負責監工的河道官麻枯,被稱為麻閻王,他濫用民力,以至於他的名字在中原農村都能止小兒啼哭。既要把活幹完,還不讓老百姓吃飯,外加橫征暴斂,如此作為,老百姓自然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