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唐王朝的『精神導師』(第2/2頁)

三教合一,即儒家、佛家、道家三教,他主張源出同流,在儒家文化為主的前提下,三家相互包容,相互促進。從南北朝開始,儒家與佛家、道家的爭鬥不斷。儒家思想雖為正統,但南北朝起佛教大興,對儒家文化大肆沖擊,最早的三教合一思想,起於崇佛的梁武帝,但梁武帝敗家身死後,三教合一思想一度被唾棄。從北周開始,歷代統治者圍繞著崇佛、滅佛問題搖擺不定,要麽像北周武帝這樣大肆滅佛,清理寺廟,要麽像北周宣帝那樣崇尚佛法,不理朝政。此時的佛教文化,相對於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尚處於難以包容的浮遊體階段。然而這個矛盾,從王通開始,找到了一個最佳的結合點,他主張三教之間相互學習,兼收並蓄用儒家文化對外來文明進行改造,在相互交流之中,將外來文明變為本土文化,學說與學說之間的相互和解,正是從此開始。而王通本人也身體力行,他的學生眾多,既有遊學的儒生,也有修佛的僧侶,更有遊方的道士,在隋末的戰亂年代裏,他的學派成為了不同流派之間都可接納的學術聖殿。

如果再把目光對準後世,我們更不難發現,就是從隋朝滅亡後的唐王朝開始,中國的統治者以開闊的胸懷對外開放,廣泛地接納各種不同的宗教和學術流派,佛教、伊斯蘭教,乃至基督教,都是從唐朝開始在中國廣為傳播,影響後世的,而中國本土文化的主體地位,非但沒有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消亡,相反博采眾家之長,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儒家文化的開放、包容精神,王通是開拓者。

王通的學館,不只是學術殿堂,也一樣是政治殿堂。

與王通交遊的,許多都是隋末的風雲人物,他們都有顯赫的經歷,其後創造了不凡的功業,但是在當時,卻拜服在王通的學說下,甘願以他為師,唯他馬首是瞻。其中也有一些對前途茫然的青年才俊們,以王通為師,找到了未來的道路,最終在轟轟烈烈的隋末群雄爭霸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在隋末的戰亂裏,無數學子離鄉背井,不遠萬裏來到山西,只為從王通身上,找到未來的道路。

王通本人也險些卷入政治旋渦中。先是他高中秀才後,宰相楊素請他入朝為官,此時隋朝暴政已成,大廈難挽,王通自然不會為這個即將滅亡的王朝殉葬。然後是公元613年,楊素的兒子楊玄感造訪,這次不是請他為官,而是要王通助他造反,王通卻評價楊玄感說“苟非其道,恐為禍先”,看出楊玄感不是他理想中的“行王道者”,他終身只以講學為業,最終沒有看到隋朝的滅亡。然而就是從他的學館裏,無數的精英走了出去,那些帶著他王道理想的門徒們,在王通去世後離開,隋末大勢,因他們而改變。

關於王通的門徒,不妨拉一個名單,那將是一個很長的花名冊。

貞觀名臣:房玄齡、杜如晦、魏征、李靖、陳叔達、李密、李世績、張玄素、溫大雅……

王通的門人,幾乎構成了後來貞觀盛世的名臣班底,而“行王道”的理想,也終於由盛唐王朝所實現。而他的學說更是影響深遠,甚至貫穿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儒家文化在這個時期,遠不是清末的保守、固執、落後,相反,其開明與包容,是隋唐盛世的精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