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開元盛世的奠基者張說(第3/4頁)

說開元盛世,除了李隆基本人外,後人多把功勞歸於姚崇、宋璟等人。但事實上,宋璟為相遠比姚崇晚,而張說,卻是開元盛世不可少的人物。

李隆基大權在握後,張說得到啟用,先拜中書令,封燕國公,成為李隆基的重臣。之前一直忠肝義膽的張說,這時卻私心大起,李隆基一直想把當年遭到貶斥的姚崇重新召回,張說與姚崇不和,因此極力阻撓。說到張說與姚崇的不和,與其說是政見問題,不如說是性格問題。張說和姚崇都是公元687年科舉的得中者,當時張說名列榜首,姚崇位居第三。入仕之後,兩人又曾同為中書舍人,但姚崇是豪門大族出身,吳興姚氏的21世孫,因此處處擺“世家子弟”的譜,在寒門出身的張說面前很是傲慢,又加上他性格豪放,常常口無遮攔,張說偏偏性格內向又愛記仇,兩人罅隙日深。後來張說為魏元忠一事得罪武則天時,滿朝文武都為張說叫屈,同樣與張易之兄弟不睦的姚崇卻未發一言,兩人交惡更深。唐中宗復位後,姚崇就任兵部尚書,和擔任兵部侍郎的張說成了上下級,幾乎成天吵架,最後只能以張說被調離了事。

但張說的阻撓方式卻是“陰壞”。他先故意大贊姚崇才華,推薦姚崇出任河東總管,其實是阻止姚崇回來與他爭權。李隆基當然不傻,張說的提議被他當場就否了。姚崇順利回歸,張說氣得不行,竟然犯了糊塗,找李隆基的哥哥齊王訴苦,大臣和王爺私下來往,放到封建社會是大忌諱,姚崇也不是善人,直接向李隆基告了黑狀。結果張說害人不成反害己,自己被貶黜到河北當刺史了。姚崇還不罷休,又唆使禦史彈劾張說,趕上李隆基氣沒消,張說還沒到河北,又一道聖旨來了:貶到嶽州去。

但張說能上能下,雖然貶了官,幹工作的熱情絲毫沒減,到了地方上勤勤懇懇工作,特別是在嶽州清理田畝,發展生產,招撫南方少數民族,頗多建樹。6年以後,即公元718年,唐朝邊防吃緊,李隆基又想起了張說,張說隨即被任命為幽州都督。此時幽州邊防形勢緊張,臨近的契丹騷擾不斷,為加強邊防,張說提出募兵屯田,即招募中原地區的流亡農民參軍,在邊境屯田守邊,這個政策得到李隆基允許,並很快在全國推廣開來。邊境屯田政策,是唐玄宗開元盛世的重要內容,此時唐朝土地兼並日烈,邊軍逃亡日多,邊境屯田政策的施行,既解決了大批無地農民的生活問題,又鞏固了邊防。同時張說積極整頓幽州兵馬,對周邊少數民族采取招撫政策,長期騷擾幽州的契丹可汗後可突,在張說的努力下終於重新歸順唐朝。自武則天時代戰亂不斷的幽州地區,從此戰火漸熄。

因鎮守幽州的功勞,張說被提升為並州都督,在他剛到任後不久,並州北面的突厥部落發生叛亂,眼看一場戰爭就要爆發。關鍵時刻,張說只帶20名騎兵,單身進入突厥營地,用真誠的態度和雄辯的口才,說服諸部落重新歸順。與此同時,張說積極整頓並州邊防。第二年,西北黨項部落叛亂,連續侵擾靈州地區。張說親率1萬騎兵迎敵,在甘肅涼州大破黨項部落。初戰告捷後,張說又改為招撫政策,在麟州地區安置黨項部族。張說出任並州都督期間,短短3年,原本殘破的並州防務煥然一新。張說在任時,以剿撫並用的戰略,先後招降遊牧民族部落達60萬人,唐王朝的整個北部防線重現和平。同時張說改革唐朝原有的府兵制度,實行精兵簡政,淘汰大量冗兵,重新打造出一支戰鬥力強大的軍隊。也正是從這時起,募兵制逐漸代替了原有的府兵制,成為唐王朝的主要軍事制度。

在開元盛世的最初階段,一直是文臣的張說,卻因為一場鬥爭,陰差陽錯地建立了邊功。他的貢獻是非常重要的,在李隆基在位的最初10年,唐王朝的國防能力一度極為低下,尤其是北方河北、山西、甘肅地區,因為府兵制遭到破壞,大量土地流失,許多部隊名存實亡,張說在邊境大行募兵,剿撫並用,精兵簡政,為唐王朝打出來一個和平的國防環境,否則,李隆基的政治經濟改革,很難推行起來,唐朝的軍事力量,也不會迅速煥發生機。

因為張說的累累邊功,公元723年,張說回任中書令,此時老對頭姚崇已經過世,張說儼然權傾朝野,他的官場末日,卻也從此時開始。

開元初期的10多年裏,張說建功頗多,外加李隆基的成功登位,他更是勞苦功高。大功之下,張說也有些忘乎所以,再不是當年那般低調。回任中書令的張說,性格變得暴躁,經常當場斥責同僚,同時經濟問題也嚴重起來,時常收人賄賂。不巧的是,他偏偏又得罪了一個不能得罪的人——李林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