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安史之亂本可避免(第2/3頁)

李隆基為什麽會在節度使問題上做出這樣的決定?與其說是寵信奸佞,偏聽小人,不如說是他自己的虛榮心作祟。作為一個志在大有為的帝王,李隆基追求的不僅是富庶的文治,還有赫赫的武功。早在登位之初,即公元712年,發生了吐蕃入侵河西走廊的事件,唐軍先丟靈州,後來在行軍總管薛納的指揮下成功趕走吐蕃,當時的李隆基,就想著要唐軍乘勝追擊,甚至殺入青海吐蕃境內,卻被當時的宰相姚崇所阻止。開元時代輔佐李隆基的宰相,比如姚崇、宋璟、張說,皆主張嚴防窮兵黷武,對外以積極防禦為先。但李隆基本人,卻是追求能夠橫掃天下的武功,他在位期間,多次拒絕吐蕃的和親,對吐蕃發動堅決的戰爭。大名鼎鼎的王忠嗣,就是憑借著擊敗吐蕃的戰功飛黃騰達,但是王忠嗣在經營河西走廊時,同樣選擇了積極防禦的戰術,甚至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拒絕攻打唐朝與吐蕃交界的石堡城,後來王忠嗣遭到貶官,與其說是因為卷入了太子結黨案,不如說是因為石堡城一事得罪了李隆基。李隆基時代,始終把邊功作為考核將帥的重要標準。在進入天寶年間後,因為反對窮兵黷武的大臣,如姚崇、宋璟,皆已先後去職,張九齡更遭貶斥,李林甫、楊國忠之流只知逢迎。因此在天寶年間,雖然內部天下承平,但是在外部,卻是唐朝對外戰爭打得最多的時期。天寶初期,即有王忠嗣平定突厥,然後對吐蕃的積石山會戰,殺傷吐蕃大量有生力量,安祿山殺良冒功,屢屢北進侵犯契丹等地。甚至在西南線,唐朝也沒事找事,與一向對唐朝友好的南詔交惡,本想一舉征服南詔,反而被南詔打得大敗。在西線,唐朝越過蔥嶺西進,安西大將高仙芝在怛羅斯,率領3萬大軍血戰20萬阿拉伯軍隊,最終被阿拉伯軍隊擊退,西進暫時停止。這些戰役,皆是唐朝主動出擊,但是唐朝的精銳部隊,也大都因此集中在邊境地區,中央政權面臨前所未有的空虛。但這一切,李隆基卻渾然不覺,即使是在安史之亂爆發的前一年,唐朝還由哥舒翰領軍,發動了對吐蕃黃河九曲的戰鬥。這場戰鬥奪取了唐朝與吐蕃之間的重要交接點黃河九曲,唐朝在河西對吐蕃的戰鬥掌握了主動權,但這也僅僅是唐王朝最後的輝煌,之後,就是安史之亂的一連串戰敗。

說到安史之亂不該發生,除了節度使制度之外,更因為安史之亂叛亂的主角——安祿山。

今天說到安祿山,幾乎都咬牙切齒,實際上他能從一個邊陲部落的小人物,到撼動天下的梟雄,卻也應了“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句話。在安史之亂以前,安祿山也是一個死過很多次的人,當然,沒死成。

安祿山,本姓康,其母是突厥人,祖籍遼寧朝陽,因為其母後來改嫁給一個安姓將軍,所以從此姓安。30歲以前,他只是一個在河北邊境跑買賣的胡商。一次因為偷羊遭到邊民的毆打,恰好被路過的範陽節度使張守圭撞見,張守圭見他孔武有力,便赦免他的罪過,收編到軍中效力。安祿山從軍後,一是很能打,作戰勇猛,二是很會來事,極力對張守圭拍馬逢迎,被張守圭收為養子。但是好景不長,一次作戰時安祿山戰敗,按照軍法當斬。安祿山苦苦哀求,殺人如麻的張守圭第一次動了惻隱之心,幹脆把他送到長安,交給朝廷處置。安祿山到長安後,當時擔任宰相的張九齡只見他一面,便斷言道:“他日亂我大唐者,必是此人也。”但是在李隆基面前,安祿山也一樣會來事,被押到後極盡拍馬,反而讓李隆基覺得他憨直可愛。但凡是帝王,對於戰功卓著的武將總有疑心,反而喜歡那些看著沒心眼,粗魯憨直的將領,安祿山正對了李隆基的脾氣,不但得到釋放,反而又命他擔任營州都督,這以後的安祿山,不但打仗勇猛會來事,更很能送,對中央派來考察的各路官員極盡賄賂,很快飛黃騰達。到了公元742年,他已經是手握一方兵權的平盧節度使,成為唐朝十大節度使之一。

就在安祿山羽翼初豐的時候,他的第一個對手出現了——王忠嗣。

今人皆津津樂道盛唐武將多少數民族,其實盛唐時代若論戰功,最傑出的,卻當屬漢族將軍王忠嗣。王忠嗣是唐朝名將王海濱的兒子,其父戰死在李隆基登基初年的靈州保衛戰裏,其後王忠嗣作為烈士後代,從小陪伴太子李亨讀書,成為太子朝夕相處的好友,從18歲起就展現出不凡的軍事天賦。18歲那年,王忠嗣只帶800精銳,就攻破吐蕃大營,斬俘2000多,這個堪比漢朝霍去病的戰功讓李隆基看到了他的能力,這以後王忠嗣節節升官,在邊境上屢立戰功。他先是統兵擊敗了叛亂的突厥勢力,與回鶻合兵一起平滅了突厥,然後又在抗擊契丹的戰鬥中重創契丹,桑幹河會戰斬首契丹數萬人,打得契丹可汗只身逃跑,原本勢力一度強大的契丹,也因此暫時衰落下去,直到唐朝末年才重新做大。後來,他鎮守河西,又發動了積石山會戰,重創覬覦河西土地的吐蕃軍隊。在開元、天寶時代的唐王朝,他是彼時打遍天下無敵手的人物,後來被李白贊譽讓吐蕃人“不敢過臨洮”的哥舒翰,就是他忠心耿耿的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