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再造中興唐宣宗(第2/3頁)

說李忱是小太宗,絕不僅僅因為他有李世民那樣的果敢、冷靜、堅韌,更因為他有李世民一樣的理想:建立一個天下太平的盛世。

李忱給官員們最主要的印象,就是自律、勤政、好學。

比如李忱每天手不釋卷,看得最多的一本書,就是記錄貞觀偉業的《貞觀政要》,走到哪裏讀到哪裏,不但自己讀,還要發動官員們讀,上上下下掀起學習唐太宗的高潮。

除了唱高調,做實事上,李忱更是勤快,比如他讓大臣令狐詢,把全國六品以上的官員整理出名單,不到幾個月時間,他就記得滾瓜爛熟,任何一個官員,一報職務,他就能準確地說出這個人的姓名,為官履歷以及能力和政績。他還經常借遊獵為名訪查民間,考察地方官的具體政績。一次路過陜西禮泉時,見當地有父老在為本縣縣官李俊爽祈福,過了一個月後,懷州刺史出缺,李忱就毫不猶豫地提拔李俊爽接任,眾臣無不驚訝:一個小小七品縣令的政績,他居然能記得清清楚楚。

李忱是一個事必躬親的人,可以說是小事不糊塗,但人常說小事不糊塗的人,大事必然糊塗,事實上,李忱在大事上更不糊塗。

說李忱治下的唐王朝,是小貞觀,不僅僅因為李忱在小事上事必躬親,更是因為他抓住了唐王朝此時最重要的問題——效率。

唐朝到了中晚唐時期,可以說是社會矛盾復雜,比如宦官專權,朋黨之爭,帶來的結果就是政治腐敗,相互傾軋。李忱從登基開始,就身體力行,勵志革除官場的種種弊病。他在位期間,健全了唐王朝的官員審查制度,對地方官員的考核,用中央直接派禦史來進行稽查,禦史只向皇帝本人負責。另外,在全國各地廣布親信,收集地方百姓對於地方官的種種言論,優秀的表彰,有劣跡的一律查辦。他在位期間,官員的升遷,有時候可以用“奇跡”來形容,比如今天你可能還是個芝麻綠豆的縣令,但是明天很可能就官至刺史,今天你可能是位高權重的京官,明天很可能就一擼到底。他用幾乎工作狂的狀態,每天審查全國各地遞交上來的報告,著力整治貪汙腐敗。與此同時,他對自己也非常嚴格,比如他非常欣賞的一個樂工殺了人,他堅決交給司法機關嚴辦,毫不袒護。甚至對自己的子女,他都嚴格到近乎不近人情的地步。一次他的女兒穿了一身孔雀服,本想在老爹面前顯擺一番,沒想到卻被李忱劈頭蓋臉一頓臭罵,說我正在厲行節儉,你卻如此鋪張浪費,這讓外人怎麽看我?他的小女兒結婚前為小事發脾氣,他知道後,堅決取消了小女兒的婚約,說你這個樣子嫁過去,不是給我丟人嗎?因他的以身作則,當時的達官顯貴們,幾乎沒有敢縱容屬下胡作非為的,唐朝吏治之風,一時大好。

李忱做的另一件事就是精簡機構,尤其是精簡稅務機構。他在位期間,對國家的稅收體系進行了大規模調整,地方收稅的權力被直接下給縣令,且不許委派官吏代收,從制度上堵住了貪汙腐敗的口子,同時大力裁減冗員。結果,李忱在位時期,官員俸祿的開支,竟然減少了三分之二,而稅收則增加了近一倍。

當然,對李忱來說,他最想做到的,就是結束自安史之亂後宦官把持朝政的局面,但此時的宦官勢力盤根錯節,已成尾大不掉之勢,李忱雖然大權在握,卻也不能輕動,只能在各個方面進行限制,減少宦官幹涉朝政的機會。李忱在位的13年,是中晚唐宦官勢力最“消停”的一段時期,雖不如唐太宗貞觀時期那般政通人和,但是說國泰民安,卻也不過分。

李忱之前的唐武宗,之所以號為“武”,是因為其赫赫的對外戰爭功績,比起前任來,李忱雖然沒有“武宗”的封號,卻實實在在地做到了他的前任沒有做到的事情:收復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的丟失,是唐朝安史之亂之後的事情,為了平定叛亂,唐朝調動河西、安西地區的駐軍參加平叛戰爭,結果臨近的吐蕃乘虛而入,奪取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丟失的後果對唐朝來說是嚴重的,唐朝丟失了戰馬的產地,長安地區也失去了屏障依托,因此邊防形勢岌岌可危,吐蕃在中晚唐時期兩次侵占長安,正是因為這個優勢。

但一個天大的餡餅,卻在李忱登基後第四年砸到了他的頭上:河西沙洲地區的漢人張義潮發動起義,推翻了當地吐蕃政權的統治。事後,張義潮主動遣使,向唐王朝報捷。消息傳來,唐王朝上下欣喜若狂,甚至有大臣要求,趁吐蕃勢力衰弱之時,果斷發動對吐蕃的進攻,徹底消滅吐蕃。此時唐王朝的軍隊經過唐武宗時期的整頓,正是一個比較強大的時期,加上沙洲地區獨立,唐王朝如果此時進攻,是很有希望獲勝的。但李忱卻拒絕了這個要求,因為唐朝和吐蕃剛剛經過會盟,雙方盟誓“患難相恤,暴虐不做”。李忱采取了最理智的方法,一方面遣使冊封張義潮為沙洲節度使,一方面向吐蕃說明情況。結果,持續了100多年的河西問題,就這樣和平解決了,唐王朝收回了河西走廊領土,封閉百年的絲綢之路再次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