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唐與吐蕃和戰史(第2/2頁)

在唐中宗李顯復位後,吐蕃與唐朝一度關系比較密切。公元710年,唐朝與吐蕃再次和親,此時吐蕃正是尺帶珠丹在位時,對唐朝奉行友好政策,唐中宗將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尺帶珠丹更上表說,唐朝與吐蕃已經“和同為一家”了,這是所有愛好和平的唐蕃百姓的願望。但是好景不長,就在唐王朝經歷了中宗、睿宗兩代皇帝短暫執政後,吐蕃與唐朝再生摩擦。公元714年,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後的第二年,吐蕃以10萬大軍進犯河西走廊。唐朝靈州守將王海濱壯烈殉國,這一戰正是盛唐最困難的時期,為了籌集軍費,李隆基甚至下令宮中妃嬪都要捐獻財物。最終,在唐將薛訥的打擊下,吐蕃再次被擊退,但是在唐玄宗心裏,對吐蕃的復仇情緒卻從此強烈起來。

開元年間以後,唐朝在河西走廊對吐蕃改變了戰法,由以前的大規模野戰,變成了堡壘攻防戰,在青海和甘肅交界的漫長戰線上,唐軍修建了大大小小2000多個軍堡,軍堡之間互相支援,利用唐軍強悍的防禦能力和先進的弩箭技術,與吐蕃人周旋。這個戰法一下子點中了吐蕃的命門,擅長野地騎兵戰的吐蕃軍隊,多次在唐軍的軍堡面前吃虧。公元729年之前,休養生息的唐王朝對吐蕃主要以防禦為主,之後,隨著唐朝軍事力量的強大,唐朝開始了對吐蕃的反擊戰。這個時候,一個讓吐蕃軍隊頭疼的人出現了:王忠嗣。他是當年陣亡於靈州的王海濱的兒子,身為河西節度使的他,是此時唐朝最出色的戰將。王忠嗣對吐蕃采取了積極防禦戰術,即堅固的堡壘防守和突然的騎兵打擊相結合,他相繼發動了青海湖會戰和積石山會戰,在兩戰裏重創吐蕃的有生力量,鞏固了唐王朝的防禦。與此同時,唐朝在西域也打贏了小勃隸之戰,粉碎了吐蕃進入西域的企圖。到了天寶年間,唐朝的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再次在大勃隸之戰中擊敗吐蕃。這一時期的唐朝吐蕃戰爭,已經轉化為唐朝全面的戰略優勢。吐蕃在開元、天寶兩個時期,曾經多次向唐朝示好,要求重新恢復雙方的友好往來,但是皆被唐玄宗拒絕。可是唐玄宗沒有想到,屢次勝利之後,唐朝將迎來一場建國以後最慘痛的失敗。

公元755年發生的安史之亂,成為了唐朝和吐蕃之間戰爭的又一個拐點。

這時期,唐朝為了平定安祿山叛亂,大量調動河西和安西都護府的軍隊回援,結果吐蕃趁機北進,在河西地區,吐蕃兵不血刃地占領了河西走廊。在安西地區,吐蕃一路北進,占領了阿爾泰山以南的地區,得到了唐朝當年的安西四鎮。唐王朝的軍事防線則完全退回了關中平原。這以後,吐蕃甚至一度深入到唐朝內地,比如唐代宗在位時期,公元763年,吐蕃曾攻占長安,雖然後來被名將郭子儀擊退,但這時期的唐朝與吐蕃戰爭,已經從完全的優勢,變成了被動挨打的守勢。

唐朝被動挨打期間,日子是不好過的。為了防禦吐蕃,唐朝大量調動內地兵馬駐防關中平原,因為吐蕃多在秋天發動進攻,因此這些軍隊又被稱為“防秋兵”。這時期的唐朝邊防防守,依然沿襲了河西走廊時期的戰略,以大量的軍堡遙相呼應,阻遏吐蕃騎兵,同時以騎兵突襲進行反擊。這種防守反擊的戰略很快收到了效果,吐蕃雖然占有河西走廊,卻無法進入關中平原。在公元768年,吐蕃圍攻靈武,被唐將白遠光擊退,同時唐將李晟奇襲吐蕃的後勤基地甘肅臨洮,導致吐蕃大敗。公元786年,李晟又在陜西龍州戰役中再次擊敗吐蕃,這時候的唐朝軍隊,大多采取正面堅守,主力部隊大迂回襲擊吐蕃後方的戰術,用圍魏救趙的方法粉碎吐蕃的進攻。

和戰爭同時進行的,還有雙方的外交戰,唐朝在安史之亂初期吃虧最大的事情,就是唐玄宗時期討伐南詔,導致南詔成為吐蕃的盟友,後來吐蕃每次對唐朝進行軍事行動,南詔都從側面夾攻,使得唐朝裏外難顧。特別是地處前線的四川,更是腹背受敵,在這種情況下,唐朝也開始分化瓦解。唐憲宗在位時,唐朝宰相袁滋籌劃,將與唐朝翻臉數十年的南詔重新拉了回來。這以後,吐蕃的日子不好過了,在西域地區,由於唐朝和阿拉伯結成了聯盟,導致吐蕃不得不調動精銳在西線防備阿拉伯軍,戰線日益拉長,作戰也日益吃力。漫長的戰爭激化了雙方的內部矛盾,唐朝內有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吐蕃內部也多次爆發奴隸起義,兩家人都認識到一個問題:這場戰爭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公元821年,唐穆宗即位,這時候統治吐蕃的,是贊普赤熱巴巾,他極力主張和唐朝恢復和平關系,並在唐穆宗即位的第一年,就連派了3次使節到長安,表達了和平的誠意。同樣內憂外患的唐王朝,也希望能有一個和平的環境。公元822年,唐穆宗派重臣劉遠鼎到吐蕃,經過商談,和吐蕃會盟於拉薩東郊,雙方發誓“患難相恤,暴虐不做”,記載這次會盟情況的唐蕃會盟碑,今天依然屹立在拉薩大昭寺。此後的事實表明,雙方都忠誠遵循了這個承諾,甚至在吐蕃之後幾次遭到嚴重雪災時,唐朝都主動撥發糧食援助,而唐朝與吐蕃雙方每逢婚喪嫁娶,帝位傳承,都互相通報情況。持續幾個世紀的戰爭終於結束了,盡管對於雙方百姓來說,這個和平來得有些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