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後周世宗柴榮的輝煌(第2/3頁)

兩軍在高平相遇,大戰開始了。契丹人發揚其一貫坐山觀虎鬥的優良傳統,坐看漢人們殺個你死我活。但北漢軍確實兇狠,仗著人數的優勢,上來就猛打猛沖,柴榮的右翼軍很快崩潰了,右翼軍將領竟然火線倒戈投降北漢。一時間,周軍陣腳大亂,北漢皇帝志得意滿,等著看北周軍屍橫千裏的一幕。

這時候,有一個人親率精兵,冒著槍林彈雨朝北漢軍陣沖了過去,敗逃的北周軍先是一愣,接著又是一震。

沖上去的正是他們的皇帝——柴榮。

皇上都沖了,咱們還退啥?打他娘的。

潰敗的軍陣重新合攏,逃跑的士兵們再次回頭持戈相向,周軍,重新鼓舞了士氣,穩住了陣腳,關鍵時刻,又是柴榮,親率精兵猛擊北漢中軍,這一來,就仿佛一把匕首,直捅在北漢軍的胸膛上,志在必得的北漢軍,敗了。

潰敗,倉皇的潰敗,數十萬北漢軍如羔羊一般被宰割著,觀戰的契丹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是個什麽樣的人物啊,一個人,竟能扭轉整個戰局。這樣的英雄,怕是幾百年才出一個吧。

還沒等他們想明白,周軍已然打掃完了戰場,雪亮的馬刀指向契丹軍陣:你想來試試嗎?試什麽試,跑吧!數萬契丹軍轉眼間逃得不剩,天下無敵的契丹勁旅,在中原軍隊面前未戰先潰!五代十國數十年來,這是第一次。

高平之戰,在中國歷史上顯得很不起眼,然而對於五代亂世來說,它卻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它使北漢遭受重大打擊,再無法爭鋒中原,內部風雨飄搖的周政權也因此穩定了局面,而統一天下的重任,也落到了周政權身上。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戰局最危急的時候,有個將領跟隨柴榮一起沖殺出去,穩住了陣線,這個人後來也做了皇帝,他就是趙匡胤。高平之戰,既成就了北周統一天下的重任,也成就了另一個完成者的平步青雲,歷史,真是個奇妙的編劇。

柴榮明白,這不過是開始,統一天下只是他計劃中的第一步,在他的心中,還隱藏著一個夢想。

這正是他的30年計劃:10年統一,10年養民富國,10年外逐強敵,雄霸天下。

這是一個足夠讓今天的中國人激動的夢想。

他出身坎坷,歷經磨難,見慣了中原百姓在戰火中的苦難,見慣了軍閥混戰的嘴臉,見慣了契丹鐵蹄肆虐中原的悲愴,現在,是到了有人結束這一切的時候了。

他不僅要做個皇帝,他也不僅僅追求一統天下的榮光,他追求的,是建立一個如盛唐般強大的帝國,在當時割據戰亂的背景下,這似乎不可能,但是他確實一步步這樣做了。

先是人事改革。高平之戰後,北周在穩定局勢的情況下開始了對朝臣的大清洗,諸多驕兵悍將被罷。他更是大力整頓吏治,懲辦貪汙,打擊豪強,用優惠的政策鼓勵農民墾荒生產,郭威沒做完的事,他都做到了,且做得更好。

其後是軍隊建設。首先是淘汰冗兵,建立嚴格的士兵和軍官選拔制度,大量老弱殘兵解甲歸田,既增加了勞動力,又加強了戰鬥力。建立中央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軍人都是破壞者,他,卻是一個建設者,他的一整套政治與軍事制度,幾乎奠定了後世中國政治體制的雛形。

最重要的,是統一戰略。歷來統一中華,無不在於“先南後北”或“先北後南”,柴榮,做了最聰明的一種。

他在位的時期,北周先後對南方各政權發動進攻,奪取了江淮和四川的大片富庶土地,但是,這是為了統一打基礎,並不是為了先拿南方開刀,統一天下的第一步,就是要奪取幽雲十六州,先解除外部威脅,再完成內部統一。

這看似很不可理解,一般不是先易後難麽?可在當時,南方政權已經無力抗拒統一,唯一的強敵就是占有幽雲十六州的契丹,這就好比吃肉一樣,你總要先啃掉骨頭,才能吃到肉,只惦記著眼前的肥肉,到嘴的美食也丟了。

經過5年精心準備,北周富強了,軍隊精銳了,出征,數十萬大軍水陸並進,直指被契丹割占數年的幽雲十六州。大概還是懾於高平之戰的兵威,契丹竟然望風而逃,後周軍收復關南十起縣,直向幽州進發,千秋大業,似乎一戰可成。

可歷史,卻在這一刻發生了轉折,積勞成疾的柴榮病倒了,沉痛之下,他不得不選擇了撤兵。公元959年,一代英主柴榮病逝於開封。史載,民間百姓聞之,無不淚泣。

大凡帝王駕崩,淚水總是有的,可我相信,這次的淚水,是最真誠的。

契丹就這樣躲過了他們最強大的對手,而柴榮一生裏唯一的漏洞:軍隊國家化問題,在他的有生之年並未完全完成,這也給了他的部下趙匡胤篡奪皇位的機會。之後,黃袍加身,趙匡胤奪位,建立300年宋朝基業。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宋朝始終未能收復幽雲十六州,擁有柴榮好家底的宋朝皇帝,卻沒有他那般的膽氣,使漢家土地,終落入契丹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