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一失足成千古恨

公元202年夏秋之際,突如其來的旱災,使得公孫白不得不停止南下攻襲,將所有人力、物力和財力全部投入賑濟兗州災民和土豆的種植上。

並州、冀州和幽州各郡各縣,除了保留必要的戰備糧以外,其余的糧草全部運往兗州。除了府庫的糧草,官府還向民間大量收購糧草,而在糧草收購這件事上,公孫白的大舅哥甄氏兄弟再一次幫了大忙。作為北地第一富商的甄氏,收購糧草的渠道比官府還多,而且價格也公道,整個北地的商人們,就算敢在官府面前陽奉陰違,哄擡物價,但絕對不敢在甄氏面前耍滑頭,除非他們不想在北地做生意了。

從匈奴人和鮮卑人手中繳獲了大量的馬匹,再加上互市的開放,官府手中擁有大量的畜力,運起糧來自然要快速得多。

然而,陸路的糧食運輸再快,終究是要跋山涉水的,怎麽也比不上水路。

一艘艘鬥艦裝滿了糧食,自遼東出發,過渤海灣,自黃河入口,一路沿著黃河逆水而上,運往兗州北部一帶,在指定的碼頭卸下之後,便有軍馬護送到各郡各縣。

從遼東到兗州北部,千裏之遙,然而不過十幾日的時間,便已運到。

對於賑災這件事,公孫白的三個謀士,出發的角度各不相同:十年戎馬生涯,一向以臨場隨機應變著稱的郭嘉,更多的是考慮軍事戰爭的形勢;出身士族,軍事和政治才能都俱佳的龐統,則更多的是政治利益角度考慮;而出身寒門,少年曾做遊俠殺人,長期混跡在社會底層的徐庶,則完全是從人道主義出發考慮問題。

不管如何,後來的事實證明,公孫白的選擇是對的,雖然舍棄了一時的大好戰爭形勢,但是得到的遠遠比失去的要多得多。

得民心者得天下,自古亦然,這一招,劉大耳用得最好,以致四方賢才紛紛來投。

不過一個月之間,兗州的災荒就基本得到了遏制,一袋袋小麥、土豆和紅薯,由官府按需分配,送到了百姓的手中。

那些走投無路、幾乎絕望的百姓,每家每戶都分到了上千斤的糧食,無不感激涕零,將公孫白奉若神明,更是有不少村莊建立了公孫白的塑像寺廟,每日前來供奉和朝拜。

當年公孫白占據冀州之地後,花了兩三年的時間才基本征服冀州的民心,但饒是如此,仍有個別冀州的望門士族,暗暗還對四世三公的袁氏念念不忘。

而剛剛征服大半個兗州,公孫白便只用了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便令整個兗州百余萬生靈,對其死心塌地,就算是那些興旺了百年的望族,也對公孫白心悅誠服,絕不敢背後說魏公半個不字。

西路的張郃大軍和中路大軍,早已撤回兵馬,全力賑災和屯田,而東路的高順的兵馬卻仍舊在兗州境內征討,因為只有占據了兗州全境,才能將賑災行動徹底的貫徹下去,然而公孫白的義舉使得高順的東征再無意義,所有的兗州境內的郡縣城池,紛紛取下曹軍的旗幟,換上公孫氏的大旗,向魏公投誠。雖然不是每座城池的守將都是心甘情願的,但是大勢所趨之下,也不得不向公孫白低頭,再說原本就守不住,這樣一來反而落了個為民著想的好名聲,又何樂而不為。

上百萬斤的土豆種也散發到了各郡各縣,土豆種植借此在兗州境內全面推廣。

這時天空上才淅淅瀝瀝的下了幾場好雨,但是這對於地裏如同枯草一般的麥苗已然沒有任何意義,眾百姓索性一把火燒光,然後翻地整地,趁著雨後,種植土豆。

只要等上三個月時間,無論是百姓種植的土豆,還是大軍屯田所種植的土豆,都將獲得豐收,屆時兗州的饑荒便可得以緩解。

一場席卷兗州的災荒,終於就此消弭。

兗州史上兩場大旱,194年那場大旱,讓兗州人永遠忌恨以人肉為脯的程昱和曹操,而202年這場旱災,則讓百余萬黎民永生銘記住了魏公公孫白的大恩大德。

……

202年,許都郊外,秋。

十五的月亮,格外的圓,格外的明亮。夜已深,風中傳來了桂花的香味。

八月十五,中秋節,團圓節,但此時卻什麽節日都不是。

山坡後的健馬輕嘶,隱約可聞,卻杳無人煙,月光斜照在山亭之中,將立在亭前的白墉那高大魁梧的影子,長長的投影在地上,他的濃眉大眼,燕頷環眼,虬髯虎須,在月光下看來更顯得輪廓明顯而突出。

赫赫有名的白屠戶,也只是在許都南門一帶的百姓之中赫赫有名而已,在屠戶界最有名的是張三爺,他白屠戶比起三爺的名頭還是差了點。

然而在許都南門殺豬的白屠戶會出現在許都郊外的山亭之中,自然不是普通的屠戶,此刻他顯得仿佛有點焦躁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