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皇帝流水線

趙匡胤跟著郭威一路行軍,在公元948年8月20日到達了河中。從此河中城下戰雲密布,軍營林立,本就被圍得水泄不通的李守貞更加不愁寂寞。

春天就已經到達的白文珂、郭從義、常思並不是無能之輩,他們早已經把李守貞擊敗,只是沒辦法攻破河中城而已。不過這也不能怪他們,這年頭流行的就是高築墻廣積糧備戰備荒。李守貞是此中高手,他的城墻絕對夠高,城裏面也兵多糧廣,從一開始就打定了死守河中拒不投降的主意,任憑白文珂等人想盡了辦法攻城,他就是玩命死撐。

因為他知道,時間的優勢站在他這邊,他每多撐一天,距離劉承佑的江山崩潰的日子就近了一天。就這樣,他撐來撐去,終於把他的老熟人,後漢王國的最後一張底牌郭威給撐來了。

郭威到了,他先是稍事休整。這期間,他並沒有假惺惺地去賣自己的老臉,勸李守貞投降,更沒有故作姿態,去訓斥甚至懲罰久攻不下的白文珂等人以振奮軍心,他只是帶上了些人,輕裝簡騎圍著河中城轉了幾圈。然後,他下達了第一道命令。

令——即刻起開始築寨。

常思築寨城南,白文珂築寨城西,郭威自領中軍築寨城東,城北不設人馬。同時征調周邊五縣百姓近兩萬人,在三寨和河中城之間築起了連接不斷的小型堡壘,來保護新建的營寨。

命令一出,全軍嘩然。這是要幹什麽?為什麽不趁著生力軍新來,一鼓作氣全力攻城,就此把河中城拿下?這不是坐失良機嗎?築寨是幹什麽?是為了更好的圍困?河中城和李守貞早已經是甕中之鱉了,只需要不斷地攻城,就算不能攻破,也會遲早耗盡城中的人力糧草,火到豬頭爛,到時候自然滅亡。何必要大費周折,先幹起水泥瓦匠的玩意兒?這完全沒有意義,只會讓自己的士兵勞累,讓敵人贏得難得的喘息之機,結果是增加了取勝的難度。

面對質疑,郭威不動聲色,他的沉默讓所有人都閉上了嘴。接下來的日子,趙匡胤和所有人都郁悶地對著高大巍峨的河中城城墻齜牙,那上面本來慘兮兮的李守貞的人變得悠閑自在,甚至能舒舒服服地曬太陽。而城下的大兵們就混得矬了,他們得監工看料,如果工程進度慢,還得時不時地搭把手。

就這樣,好多天之後,三個營寨都築好了,寨前的堡壘也都築好了,可郭威卻不放周邊五縣的百姓們回家,可他也沒再下新命令,全軍所要做的事,就是各就各位,排號進住剛剛蓋好的新家。

然後呢?沒有然後,郭威似乎把戰爭給忘了,他每天都很平靜的樣子,誰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麽,也沒有人敢問(就連劉承佑都不敢問,他比誰都急,可是同樣沒辦法)。

現實並沒有讓人們等多久,一天夜裏,久困城中絕不露頭的李守貞突然率軍出擊,沒有準備的後漢軍一片慌亂,只得放棄了堡壘,向新築的營寨裏撤退。奇怪的是,李守貞也沒有乘勝追擊,他的軍隊在戰鬥的間隙裏全力以赴,把新建的堡壘都毀了,然後馬上撤退回城,再次開始堅守。

等後漢軍重新集結,列隊出寨,準備痛扁敵人時,敵人已經不見了,他們的面前只剩下了滿地的斷瓦殘垣。後漢大兵們面面相覷,腦子裏一片空白。

就這樣全毀了?他們辛苦了好幾個月的成果就這麽都毀了?

憤瞞、激動、勞累,再加上這些日子以來不斷積壓的郁悶,讓這些火氣旺盛的大兵們再也控制不住,有人開始罵娘,有人卻大笑了起來,懂得什麽叫黑色幽默了吧?與其說這些大兵把李守貞恨到了骨頭裏,倒不如說實在是忍不住想把郭威這老渾蛋從帥帳裏拖出來海扁一頓。

這時他們終於聽到了郭威的第二道命令。

令——再次築壘。

他媽的!

軍營裏爆發出了空前巨大的粗口,真是太棒了,大兵們終於知道那些征調來的農民工們為什麽沒被遣散回家了,這些人得重新勞動,而他們也別想閑著,以前幹什麽,現在接著繼續練!

但不管怎樣,軍令如山,又過了些日子,堡壘就又出現在河中城和後漢軍之間。

之後的事情就像是復制粘貼,再復制再粘貼的機械重復一樣無聊,不知道是出於什麽樣的心理,只要堡壘出現,李守貞就會心急火燎,不計利害地率隊出城,不管用什麽樣的代價,都一定要把堡壘毀了,然後他才能稍微恢復點理智,帶著人馬逃回城。

而郭威就像故意和他鬥氣一樣,只要你來毀,我就馬上重建。如此周而復始,沒完沒了,這種單調無聊的工作竟然持續了——別驚訝,是接近整整一年!

在這一年的時間裏,李守貞遠遠比郭威忙碌。他時常出現在城墻上,帶著越來越讓人難以揣摩的神情向城下測量。對,不是眺望,而是日復一日,隨時隨地向郭威領導的開封建築工程隊的進度行進精度測量。久而久之,他的部下們都掌握出了規律,那就是只要城下的堡壘修到了一定的位置,他們就得出城行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