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痛烈人生 屹立不倒

他兒子,而且是最重要的那個兒子突然死了。

準皇儲、開封尹、許王趙元僖。

非常突然,此前一點征兆都沒有。當時是宋淳化三年,公元九九三年的十一月間,元僖這一天正常上班,可是剛剛坐在早朝的候見室——殿廬裏,就覺得難受,難受剛開始,立即就支持不住,馬上回家。趙光義隨後趕去,元僖已經躺在床上了。他叫兒子,元僖還能回答,可是極短的時間之內,元僖就死了。

年僅二十七歲。

趙光義親眼目睹兒子死去,他悲痛欲絕,抱屍痛哭,史稱“左右人等不敢仰視”。這一瞬間,所有的閑情都離他遠去,所有的帝王心術,以平和安穩的外表鎮懾中外的假象再也沒法維持,他只是一個衰老、傷病的父親……晚年喪子,歷史可以作證,這一年他五十四歲了,真的已經到了晚年!

何況這個兒子不比尋常,元僖勤懇努力,仁義孝順,在政治上積極要求進步,和父親一條心(不像老大),在開封府辦公五年,工作上沒出過半點差錯,和朝廷裏的主要大臣更是關系融洽,眼看著一天天成熟,正在變成父親的好幫手,卻突然間死了。

萬分的舍不得,但是終究還得放下兒子的屍首。為了追念,趙光義追贈元僖為太子,定謚號為恭孝,但是這算得了什麽,父子至情,永難割舍,皇宮裏的近臣們發現,皇帝整夜流淚,徘徊不睡,他寫下了《思亡子詩》,反復吟詠,還給他們傳看。

皇帝真的很悲傷!

但是轉眼之間,皇宮裏就傳出了新的命令。把元僖主管的開封府、許王府內的各級人員銷職查辦;把元僖的妾張氏賜死,其父母的墓地搗毀,親屬流放,左右人等杖決免職;再把元僖的太子級葬禮下詔停辦,降到只以一品官的鹵薄出殯。

落差太大了,悲傷的父親發瘋了?

一切都因為追查。元僖的死法,落在對藥品,尤其是毒酒非常有研究並且實踐過的趙光義的眼裏,特征實在是太明顯了。

立即追查,重案特辦,他派出了必需的禦史之外,又命令皇宮裏最神秘、最有權,軍、政兩把都抓的大太監王繼恩也親自出馬。還記得這個人吧,就是他在趙匡胤死的那天晚上,把趙光義領進的皇宮。

案子迅速告破,趙光義知道了他想知道的東西,並且立即開始了發泄。其內容,就是上面那些突發的轉變。至於為什麽會那麽搞,按照傳統,內幕被分成了正史版和筆記版。

先看正史版,這是規矩。但是它太短太枯燥,只有原因及結果,整個過程全部缺失。主要的內容出自《宋史·宗室二·元僖傳》。那裏面說,元僖死後,有人說,元僖有一個寵妾張氏,很霸道,仗著元僖的寵愛,不僅經常把仆人打死,而且還給她的父母修墳,超越了制度本分。

因為這個,趙光義大怒,派王繼恩去查辦,張氏被勒死,墳被砸破,她身邊的人以及親屬都跟著倒黴。其余的內容就非常大路,直接和開封府、許王府的官吏任免流放掛鉤,一點都不波及死亡本身了。

綜上所述,結論似乎就是因為那個張氏的一點卑劣的小性子,加上對她父母的孝心,趙光義就把一大堆人都牽連進去,並且把兒子的葬禮降格。

當然這太搞笑,宋人又在《資治通鑒長編》裏加了點補充,說是“又言元僖因誤食他物得病,及其宮中私事。”

什麽東西吃壞了,還有了點他家裏的私事。什麽事?再翻書,在《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裏的《太宗皇帝·諸王事跡》裏又有點發現。說是趙光義大怒的時候,要把元僖的官吏都抓起來嚴加審問,一定得把事情弄得水落石出。這時,一位官員找了個機會,對皇帝小心翼翼地說了番話,把事情遮了過去。

左諫議大夫魏羽,他舉了個例子。說陛下,當年漢武帝的太子,也就是戾太子,偷他父親的兵權謀反。漢武帝對他的幫兇也不過就是抽了幾鞭子而已。現在許王的罪沒越過戾太子,對他的部下,也應該更寬松些。

趙光義想了想,於是這件事裏才沒再死人。

看這個說法,趙元僖的罪就犯到了相當大的規模。戾太子當年是起兵了的,比戾太子輕點,那就是未起兵,但已經密謀了?如果真是這樣,那麽趙光義還真是很仁慈,僅僅是把葬禮降格,沒有追加任何處罰。

那麽《宋史·元僖傳》裏的張氏就太倒黴了,她和她父母的超級大墳,完全成了趙光義的出氣筒子,成了地道的無辜受害者。地位急劇下降,主角變龍套,不尊重婦女?

不要急,筆記版裏的張氏智勇雙全,威風八面,本想搞定大太太,卻不料瞄準稍差了一點點……她是成功了百分之零點零一的北宋版武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