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海上之盟

第一手資料來源於一場海上風暴。準確地說,是一場渤海灣裏產生的風暴,把一群遼國去高麗國做生意的商人吹到了宋朝的邊境海岸線上。

這些人有兩百多個,領頭的是遼籍漢人高藥師、曹孝才、郎榮和尚,他們到了宋境之後在登州附近上岸,對當地的官員交代身份時,透露了一個消息。

遼國在這三年節節敗退,喪師失土,已經失去了自保之力。

這條消息是爆炸性的,舉世無敵、東亞最大的遼國慘到這步了?宋朝人集體懷疑自己的耳朵,震驚之後,地方官把這批人上繳東京,由皇帝去決斷。

趙佶召開禦前會議,問這事怎麽辦。在這件事上,朝臣們迅速分裂成兩個極端,一方面是蔡京、童貫,這是他們盼望已久的消息,拿遼國開刀,以戰功賺取更多的利益,是他們的長久方針,絕不會動搖。

他們公開的理由是,聯金破遼,收復燕雲十六州,這是歷代宋主的宿願,是漢人種族安全系數的保證。打這一仗,看眼前很兇險,為以後是長治久安。只要打贏了,不管是面對遼或者金,還是別的什麽異族,漢人都重新擁有了長城防線。

另一方面的人成分很復雜,有遊離在蔡、童集團之外(早就沒有明確敵對者了)的朝臣,有蔡、童集團裏本來的骨幹,有外國皇帝,還有宋朝的平民百姓。

這位百姓很牛,名叫安堯臣。他是個地道的草民,卻不知道用了什麽辦法,居然能穿透蔡京、童貫、梁師成把持了十幾年,層層設卡的官府黑幕,把自己寫的文字讓趙佶看到了。

這封奏疏長達數千字,安堯臣把趙佶登基以來的各種失誤數了個遍,把蔡京、童貫他們的問題一一列舉,最後重點分析了燕雲問題。他的看法是,這是蔡京等人的政治手段,不是為國而是私欲,會把國家帶到火坑裏。

對此,蔡京很憤怒,趙佶卻不在意,還給了安堯臣一個官職。

蔡、童集團裏本來的骨幹是現樞密院長官鄧洵武。前面提過,他是鄧綰的兒子,是力保蔡京上位、把蔡京從外地救回京城的有功之臣。

他反對的不是聯金抗遼的正確性,而是操作的可能性。他分析,國朝初年,以宋太宗之神武,趙普之謀略,彬、美之將才,百戰百勝,卻在燕雲城下慘敗,現在會有把握嗎?

外國皇帝是高麗國王,他是當時東亞最標準的受氣包,對於身邊每一個新老勢力的交替更新都有最權威的解讀,誰有多硬誰多軟,誰有多兇誰危險,他都門兒清。原因是,無論是誰興起之後,都會第一時間欺負他。

他托正給他看病的宋朝醫生給趙佶帶了個話,說金國人比遼國人兇太多了,兄弟已經預感到這是最兇狠的一夥人,千萬別招惹。

持反對意見的朝臣忽略不計,千篇一律的重視盟約,重復起來頭疼。

綜合兩種看法,趙佶開始了回憶。他靜靜地思考自己登基之後的經歷,復河湟征西夏,公元1115年還在南方平叛。那次叛亂在整個北宋史上排名第二,僅次於狄青搞定儂智高,名為“蔔漏之戰”。宋朝調三萬西北軍南下,掃平兩州、八縣共三十余座城池,拓地千裏。

回憶種種,心想事成,天下沒有他辦不成的事!現在祖宗盼望了百年之久的天賜良機出現,遼國已經衰弱到這種程度,再不趁火打劫還等什麽?

宋朝派出了第一撥使者,由登州地方官王師中派七名軍官,帶著高藥師等人坐上船,沿著宋朝建國初年,女真人向趙匡胤獻馬的海路,向金國境內前進。他們的公開理由是去買馬。這些人渡過渤海上岸後,發現了很多的女真人巡邏兵。

他們的反應是,馬上坐船回國。這群野人太可怕了,根本沒法接觸。回國之後,他們報告說上岸就被金國巡邏兵抓住了,遭到了非人待遇,對方根本就不想結盟,所以只好回來。

……趙佶或許是個空前奢侈的公子哥,或許是個標新立異的藝術家,或許是個不知所謂的領導者,但是他非常聰明,聰明到自始至終牢牢地把帝國抓在自己的手裏,從沒有誰敢騙他、能騙他,連蔡京都做不到。

蔡京都被罷免了三次。

這些人的小把戲立即被趙佶識破了,他派專人調查,很快知道了真相。這些人被遠遠地發配南疆,去勞改反省。宋朝派出了第二撥使者,這次領頭的人才是前面說過的武義大夫馬政。為了保證這次行動的順利,趙佶多派了八十個士兵、七個將校,其中有一個精通女真語。

這人的名字很傳奇,他叫呼延慶。

在傳說裏和楊家將平起平坐,和包拯一樣地位尊崇,達到雙王頭銜雙俸祿的呼延慶帶著這一行人上路了。他們在當年的九月二十日渡過渤海,到達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