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端平入洛(第3/3頁)

可是轉瞬間趙葵又變得沮喪。關於運糧,也許是史嵩之暗中下絆子,可一路北行,走的是什麽路他比誰都清楚。

那根本不是人走的路。

在蒙、金戰爭中,蒙古人無所不用其極,他們決開了黃河寸金堤,黃河泛濫成災,道路水深至腰,有時甚至會淹沒脖頸,健壯的士兵帶著軍械走都萬分艱難,更何況牛馬人力所拉的運糧車?!這不是誰能用鼓動教唆就能達到的阻撓,更不是誰能用鼓動命令就能克服的困難。

還能繼續北進嗎?

理智點,應該讓軍隊休整了。可三京已復其二,黃河近在眼前,只差臨門一腳的事,誰能舍得這千載時機?趙葵命令立即挺進洛陽,就此把黃河南岸的要塞都占領,之後再休整也不遲。宋軍旋即以徐敏之為監軍,率領一萬三千人進取洛陽;楊義領兵一萬五千為後援,搜盡開封城,為他們各自攜帶了五天的口糧。

糧食,再一次成為了最重要的戰略物資。

七月末,徐敏之進入洛陽城。至此,宋軍拼盡全力,終於達到了原定目標,所差的只剩下一座潼關了。可他們再也沒辦法前進一步,連在原地生存都是件高難度的事。洛陽城裏一粒米都沒有,有的只是蒙古軍剛剛撤走的各種跡象。

一陣寒風在宋軍心頭掠過,洛陽城裏的蒙古軍去了哪裏?

很快,消息傳來。作為後援部隊的楊義在洛陽城外被蒙古軍偷襲,一萬五千人死傷殆盡,近一半落入滾滾洛水之中,楊義本人僅以身免。蒙古軍終於出現了,直接把入洛宋軍分成兩段,入城的畫地為牢,野外的盡數殲滅,至此宋軍進退兩難。

每一個宋朝大兵都清楚了眼前的局勢。蒙古人之所以大量撤軍,讓出整個河南區域任憑南宋北進,完全是挖了個大坑。千載一時的機會要不要,不要,那是兩百余年的盼望,誰舍得;要,就會像眼前這樣,戰線漫長,無法供給,主動送上門去,讓蒙古軍各個擊破。

而蒙古軍只需要一支編制很小的部隊,就足以實施這個計劃。

八月一日,洛陽城裏的宋軍終於絕糧。絕糧的意思是所有能吃的都已經吃光,包括戰馬。第二天,宋軍決定撤退。

洛陽距開封不遠,距南宋邊境很遠,可徐敏之根本不敢向開封撤,那會把火引向己方大部隊,而所謂的大部隊也早就筋疲力盡。

徐敏之率部向南突圍,蒙古軍追擊百余裏,宋軍死傷慘重,很多與其說是戰死的,不如說是疲勞饑餓而死。主將徐敏之身中箭傷,在三百余名殘兵護擁下苦戰七天,終於逃回南宋邊郡光州。

消息很快傳到開封,趙主將最初決定立即增援,可部下們勸他正視現實,別說開封城裏的宋軍到底有多少戰力,光是洛陽城的條件,就會讓它變成個填不滿的坑。趁現在沒餓到徐敏之的程度,馬上後撤吧。馬上的意思是,第二天一早立即啟程。

消息很慢才傳進臨安。

南宋的皇帝陛下忙著把先前頒發的各種嘉獎令,甚至派去河南祭奠祖陵的指令都收回來。之前一直是進展、喜報,誰知道形勢急轉直下,宋軍已經一潰千裏。更加郁悶的是,後方的糧食此時終於運進了河南境內,可是再也運不出來了……

這件事發生在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進軍的終點站是洛陽,史書稱之為“端平入洛”。行動持續了近兩個月,以輕率出師始,以倉皇敗退終,留下的是一片荒唐可笑的印象。臨安城裏剛剛開始親政的皇帝啊,您還真是天真、純潔、可愛。

事後盤點一下,端平入洛有三個直接後果:第一,物質傷害。南宋國防力量被急劇削弱,軍民死傷十余萬人,近百萬石糧草遺留在敵境,戰械輜重損失無數;第二,心理傷害。南宋由剛剛的聯蒙滅金提升的士氣瞬間全沒了,從此徹底喪失了與蒙古主動爭勝的心氣,變得被動消極起來;第三,給了蒙古南侵的合理借口,連起碼的道義之爭都徹底輸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