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微服(三)

“老丈好福氣!”劉德聽了也贊道。

“不知老丈有田多少?”劉德也坐到河邊的一塊青石上,問了起來。

“老漢家中有田三頃,可惜只有一頃半是上田,余者都是中田和下田……”老農答道。

劉德點點頭,看了這個老農的家庭應該是屬於此時典型的自耕農階級。

所謂上田、中田、下田,劉德還是知道的。

上田土地肥沃,不需要休耕,可連年耕作,因此是農民最喜歡的土地,可惜,這種肥沃的土地並不多,而且因為農業技術的局限,許多上田在連年耕作之後,土地肥力漸漸枯竭,淪為中田甚至下田。

至於中田,耕作兩年,就必須休耕一年,否則,土地中的地力不夠,種下去的作物根本長不好。

下田,耕一年休一年。

不過,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也不知是誰先發現了,在休耕的土地上種植大豆不止不會浪費地力,還能有效的給土地增肥,因此,一般休耕的土地,都會種上大豆。

只是,漢人最重粟米,當此之時,連小麥都是土地裏的異端,並不是主食,就更別說大豆了。

一般而言,像小麥跟大豆這種農副產品,是不值什麽錢的。

小麥嘛,最低層的貧窮人家可能會在災年將之作為食物,但大豆在此時除非實在是年景不好,否則一般是作為牲畜飼料的……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劉德也知道。

原因很簡單——這是烹飪技術與美食文化的落後所導致的。

在此時,廚師們的烹飪技術相對很原始,基本除了烹、蒸、煮之外,沒有別的花樣。

而且,像什麽磨坊什麽的,此時也沒被發明。

所以像什麽包子、饅頭、面條、米粉、豆腐、豆腐腦,在此時統統都不存在。

不管小麥大豆,想要食用,都只能靠煮。

而小麥大豆煮熟之後食用的口感有多差,吃過的人都知道!

特別是大豆,食用之後會導致肚子脹氣……

所以,劉德那位堂叔劉安發明的豆腐,真真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發明!

“老丈,田地收成怎麽樣啊?”劉德又問道:“家中可有什麽困難?”

“托聖天子的福,去歲老漢家裏的收成還不錯,一畝地收了四石多粟米呢!”老農說起去年的收成,嘴巴都樂都合不攏嘴了,只是,隨後就有些苦惱的道:“可是去年粟米一石只能賣40錢……”

劉德聽也是漠然。

漢室的農業技術與土地畝產相較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有了一很大的進步。

戰國初年,李悝在魏國變法時曾說:今一夫狹五口而治百田,歲收畝一石半……

到了漢室之時,農田的畝產就普遍提高到了三石,像先帝之時,晁錯就曾在那篇著名貴粟疏中道:今夫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兩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地歲收三百石。

漢室農業畝產比之戰國時期足足翻了一倍之多!

只不過,農業技術雖然進步了,但是,農民遇到的問題還是李悝當年遇到的問題。

谷賤傷農,谷貴害農。

豐收了,但糧食價格卻下跌了,因此,農民到手的錢還不如尋常年景。

遇到災害了,收成不好,糧價高漲,農民買不起糧食和種子,只能賣田賣地賣兒賣女最終破產。

在整個中國漫長的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之中,不知多少英雄豪傑能人異士,在這個難題上想破了腦袋,費勁了心思,但都只能治標不治本。

劉德當然不可能超過那些一個個閃耀於歷史長河中的偉大名字。

不過,劉德是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之上的。

因此,他看的更遠。

在充分吸收了歷代政治家的思想後,在經過前世十幾年的錘煉,劉德此時隱約已經找到了一條能最大限度的緩解此問題的辦法。

於是他安慰道:“老人家也不用難過,聖天子時刻都關注著天下蒼生的疾苦,已經在著手準備處理谷賤傷農的事情,將來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真的?”老農眼睛都瞪出來了,但漢家天子的信譽還是杠杠的,因此他立即就歡喜的道:“真是這樣的話,老漢就放心了,聖天子果然還是向著我們的啊!”

劉德聽了卻是有些感傷。

生活在腳下這片土地上的農民,永遠都是支撐著這個國家與民族的脊梁。

但從古至今,真正將農民的疾苦與百姓的生活放在心裏的統治者卻是很少很少的。

就像後世,天天喊著為人民服務,究竟幾人真的將人民放在心裏?

就像如今,便宜老爹的心思恐怕更多的是在關東諸侯而不是百姓身上,就是劉德自己,做這個事情,大半也是為了給自己刷聲望,並未真的將百姓疾苦視為自己疾苦!

但是底層的老百姓,卻一直都將高層的統治者視為自己的救世主,直到統治者的信譽耗盡,人民再也無法忍受被欺壓被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