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宣傳與沖突(第3/4頁)

酒肆中的百姓也跟著笑了起來。

看不起儒生,尤其是齊魯地區的儒生,這可是關中人的通病!

也是關中人的傳統。

那儒服男子聞言,卻是低下了頭。

對方戳到了他的痛處!

當年,漢室的建立者高皇帝劉邦,可不僅僅是討厭儒生這麽簡單。

他完全就是恨儒生,甚至是恨到了骨子裏。

某次,劉邦在路上遇到一個儒生,一腳就把人家踹到了田裏的泥巴中,還取下對方的帽子,在他帽子上撒了泡尿。

劉邦甚至曾經公開說:儒生不是腐儒就是豎子。

這句話給儒家造成了致命一擊。

時至如今,關中人看到戴儒冠,穿儒袍的人,即使嘴上不說,心裏也會罵一句:腐儒!

而看到儒生被打,關中人也多半會幸災樂禍,倘若這儒生是自己作死,那更是喜聞樂見。

是以,盡管這儒生在酒肆中被揍了一刻鐘,盡管門外就有巡邏的士卒,但一個人也沒幫忙去叫士卒來幹涉,更沒有人去報案。

這儒服男子一咬嘴唇,心道:好漢不吃眼前虧。

再用眼睛的余光,瞟了一眼門外的巡邏士卒。

在他想來,自己立刻出門去找官府來抓人,應該是可以的。

“矯詔大罪,你們死定了!”這儒生心裏狠狠的想著,然後撿起自己散落在地上的儒冠,像逃命般逃出了這酒肆,奔向在路上巡邏的一支衛隊。

看到一襲黑袍的漢軍,這儒生淚流滿面,像見到親人一樣大喊:“我要報官,我要報官,方才有人在這酒肆中矯詔,還毆打鄙人!”

這些士兵一聽矯詔兩個字,立刻就像打了雞血一樣,抽出了兵器,領頭的軍官,看著那儒生,非常嚴肅的道:“帶路!”

在漢室,無論什麽原因,什麽人,只要跟矯詔兩個字搭邊,就是一個死字。

而相應的,抓捕矯詔的罪犯的官員、軍官,立刻就能立下大功,封侯那是癡心妄想,但升官卻是肯定的!

……

當夜幕降臨時,劉徹卻遇到了煩心事。

一天之內,長安城中發生了三十余起疑似“矯詔”的事件,還發生了一百多起鬥毆,死了三個人。

五官中郎將衙門不敢怠慢,立刻就將這些事情,上奏到了劉徹面前。

劉徹看了奏疏後,自然知道,沒有人矯詔,這些事情都是授意王道安排下去的做的宣傳工作。

而且,五官中郎將衙門也核實了那些打人者的身份,都是密探,有著身份竹符和備案。

倘若沒有死人,這事情也就這麽算了。

但關鍵是死人了!

而且死的都是來自齊魯地區的儒家士子!

這可算捅了馬蜂窩了……

任何政治派系都會抱團取暖,黨同伐異,儒家尤為甚者。

而且,死者來自齊魯地區,向來就是以撒潑打滾聞名天下的魯儒一系。

所以問題就嚴重了。

別說魯儒派系沒有影響力。

確實,他們朝中沒什麽人。

頂多撐死了也就一個顏異。

但,就跟後世的公知們一樣,魯儒一系,有著龐大的輿論影響力,特別是齊魯——吳楚地區,魯儒派系影響極大!

譬如魯申公,桃李滿天下,他門下甚至有諸侯王弟子!

譬如那個去年死在長安的劉戊!

而且,再扯些關系的話,就連晁錯,其實也跟魯儒們多多少少有些香火情——晁錯仕途的起點是以天子使者慰問尚書傳人伏生,伏生授晁錯《尚書》,這才使得晁錯能脫穎而出。

除了這些外,如今的宗正劉禮,紅候劉富,還有現任的中郎將衛綰,都能跟魯儒扯上關系。

另外,就算這些人不為魯儒說話,劉徹也得慎重對待此事。

不然的話,齊魯地區的貴族士大夫恐怕就又要跳腳了。

此事,倘若處理不好,一個不小心,就會演化成南北矛盾。

那就麻煩了!

歷來,地域矛盾一旦激化,都會讓人投鼠忌器,甚至有時候國家不得不給予某些地區特殊待遇。

譬如後世的明朝就發生過有名的科舉南北分榜。

劉徹看著奏疏,思慮片刻,然後就定下了決心,提起筆在奏疏上批復:高皇帝約法: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又誣告連坐,儒生侮人,其師長弟子家族三代中人,三年不得考舉。

這就叫各打五十大板。

殺人必須償命,這是漢法的核心精神,不管什麽原因,只要是故意殺人,就一定要給死者一個交代。

劉徹也不願意破壞這個立法的核心。

不然,今天,遊俠們可以仗著自己是天子密探,殺人無罪,明天,列侯子弟,就敢騎著馬當街撞死平民。

這個口子開不得!

但,假如魯儒們以為,劉徹會對他們屈服,那他們就要大錯特錯了!

筆杆子算個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