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薄世的野望(第4/5頁)

薄世看了看張未央,點點頭,和氣的道:“張二郎來啦!”

他的語氣,一點架子也沒有,仿佛像是跟老朋友打招呼。

這讓張未央頗為詫異。

過去在邯鄲的時候,他何曾見過如此大人物跟自己和顏悅色過?

哪怕是閭裏的裏正,對他都是不用正眼瞧的。

直到,他的兄長寫信過來,那裏正才熱情的上門,告知他這個消息。

“這次抽調二郎去做向導,某也是不得已……”薄世卻是絲毫也不介意自己跟張未央之間的地位差距,用著非常誠懇的話語道:“只是,某也沒辦法,二郎是為數不多,去過北方荒原,還識字的亭卒,恰好本次出使,陛下有令,要記錄沿途的地理山川,所以,某就只好麻煩二郎走一趟了!”

可能是怕張未央不清楚此事的重要性,薄世跟著又解釋道:“二郎應該也知道,自秦以後,中國失卻陰山,連河套也丟了,從此只能固守長城,多少手足同袍,因此戰死長城腳下,某每每想起,總是痛心疾首!想當初,我中國兵鋒,進抵陰山,將夷狄盡數逐除幕南,使之不敢南下牧馬,中國因此得享安寧,幸今陛下勵精圖治,刷新政治,欲一雪前恥,盡復故土,饒樂水,昔者乃秦人所著《呂氏春秋》中天下名川之一,此行,二郎與使團眾人,若能帶回當地地理堪輿,那麽,未來,我軍前出長城,恢復秦趙燕韓故塞之時,這些地圖堪輿,就將發揮重要作用,可能會有數以千計的同袍,因此得以活命,歸家與妻小團聚,故二郎等此行,責任重大!”

薄世說著,情緒也激動了起來。

雖然類似這樣的話,他今天已經說了數遍了。

但每次,他都會激動異常。

實在是薄世本身就是一個大華夏主義者。

而且,他所說的事情,確實是中國一直以來抱憾已久的憾事!

戰國時期,秦趙燕諸國在中國為了統一天下而產生競爭。

但對外,卻是目標一致。

趙國軍隊在李牧統帥下,打出長城,將中國的前哨,一致推到了陰山。

燕國向東北進軍,拓土數千裏。

秦滅右渠,使上代為中國之土。

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將秦趙燕長城銜接起來,但是,秦始皇修築的長城,可不是什麽防禦性質的工事。

在秦始皇活著的時候,長城腳下,無論什麽夷狄,都不敢靠近一步,整個幕南地區,甚至都沒有了騎馬的遊牧民族。

因為,秦軍一直將要塞修到了陰山。

當年,秦朝設置的九原郡郡治就是在陰山以北。

所以,在戰國時期,長城並不是第一道防線,它更多的是一個前進基地,負擔轉輸兵源糧草向草原運輸的重任。

戰國至秦,真正的前線在陰山。

為什麽是陰山?

答案很簡單,陰山多植被,是草原夷狄最重要的弓箭原料來源,控制住了陰山,他們連造箭都很困難,沒有了箭矢,匈奴人就等於沒有了武器來源。

他們不可能騎著馬,沖到漢軍面前,用牙齒跟拳頭來跟漢軍作戰吧?

對於一個自詡為華夏至上的貴族來說,薄世做夢都想恢復戰國秦趙的前哨邊境,將戰火直接燒到匈奴人的腹地去。

現在,他只是個護濊都尉兼任新化令,跟陰山隔了上萬裏。

也沒有那個能力去圖謀恢復陰山故地。

但是,既然陰山故地恢復不了,那恢復當年燕國全盛時期,把前哨站建在饒樂水一帶總能行吧?

所以,得了天子指令後,薄世立刻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去探知那個記錄在《呂氏春秋》中,標為饒樂水的天下六大名川之一的故地風光。

張未央聽著薄世慷慨激昂的言辭,也被這些話語深深打動。

雖然張未央只是一個小小的亭卒,在去年之前,甚至都不關心天下大事,國家安危,只想過自己的日子,只想每餐都能一口吃的。

但如今,卻不同了,他讀書了,成家了,想法和立場,自然就改變了。

再加上,護濊軍在薄世的領導下,洗腦工作自上而下,沒有放過任何一個死角。

如今,哪怕是護濊軍下面的家屬村寨裏的小孩子都知道“赳赳武夫,國之幹臣”為天子為社稷效死,更是無上光榮,還能成為鬼神,享受香火祭祀。

“即蒙都尉幸重,未央敢不效死!”張未央立刻就拜道:“即負君命,必達而後報!”

“善!”薄世立刻就笑了起來。

在新化這一年來,薄世最大的收益和改變就是,他已經學會,怎麽鼓動他人,並且知道了應該怎樣讓士卒百姓為自己的信念去戰鬥。

而想要士卒黎庶,為自己的理念去戰鬥。

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學習前輩吳子和當代的雲中郡郡守魏尚。

吳子為士卒吸膿,其母哀嘆:吾子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