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 王牌對王牌(二)(第2/3頁)

羽林衛與虎賁衛的兩千騎兵,開始在後勤人員的幫助下,將胸甲穿戴整齊,系上扣子,戴上一頂頂高高挺立的頭盔,接過一柄柄的騎槍,然後,他們放下面罩,僅僅露出眼睛在外。

然後,他們就組成一個密集的騎兵陣列。

這個陣列是如此的嚴密,以至於遠遠的看上去,他們就如同一堵堅實的墻壁。

虎賁衛的程不識,曾經寫了一本《胸甲紀用》的小冊子,義縱自己也根據這本小冊子,寫了一本叫做《戰陣實錄》的練兵手冊。

這兩本小冊子裏,都有一條原理。

既——沖陣之道,在於敵我之比,而非我軍之多寡。

甚至,在虎賁衛內部,還有著一條被數位軍官總結出來的公式。

根據這條公式,大家發現,在戰場上,尤其是沖陣的時候,進攻方在理論上的最大戰損率,僅與當面之敵的數量形成正比。

而不在於我軍有多少人,敵人有多少人。

在單一單位面積內,在近距離的格鬥中,這個公式更是神一樣的真理。

過去的所有演練,都證明了這個公式可靠性。

因為,它的發明者是以程不識為首的虎賁衛將官,因此,在羽林衛和虎賁衛內部,被稱為“虎賁定理”或者又稱為“程氏定理”。

這是漢軍第一次,從數學計算與原理中,找到了提振自己戰鬥力的方式。

從此以後,羽林衛和虎賁衛內部,就掀起了用數學為軍事服務的高潮。

程不識甚至寫了一本作為弓弩兵教科書的《強弩紀用》,在那本冊子裏,程不識在天子的支持下,借用了包括太史署在內的漢室數學機構,計算出了從五百到五千人,在不同環境和條件下,弓弩兵的火力投射打擊效率。

那本《強弩紀用》因此成為了武苑的教材。

如今,在虎賁衛和羽林衛內部,想升官?

不懂數學,那就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司馬以上的軍官,甚至人人都有一個數學家的老師了。

作為羽林衛的都尉,義縱的數學成績,也因此不斷提高——不提高不行,萬一下面的軍官,比自己還強,這都尉的臉,往哪裏放?

要知道,漢軍中,從來都是看能力而非身份來決定地位的。

此刻,義縱的腦海中,其實是無數的數字在翻滾。

他左右兩側的十幾個軍官,也拿著一個小算盤,在不斷的撥動和計算。

然後,一張張的白紙,遞到了義縱面前。

義縱一邊看,一邊將這些結果在心裏與自己計算的結果對照。

這是羽林衛和虎賁衛如今的典型風格。

在天子的提倡和鼓勵下,羽林與虎賁兩衛,上上下下,都盛行打仗之前,先算賬,列陣之前,先算敵我對比,甚至就是沖鋒,也要先算我軍與敵軍的距離和速度。

這樣做的好處,非常明顯,而且實用。

所以,久而久之,到了現在,哪怕天子不監督,大家也都自覺的維持著這個習慣。

“我軍與敵軍數量大約在一比一左右……”此刻義縱心裏在反復的對比著敵我的人數、敵軍陣列的長度與寬度:“敵軍陣長五裏左右,厚約兩裏……”

低頭看著那些白紙上的計算結果,義縱心裏,自然而然的就出現了許多副不同的畫面。

那是匈奴人在各種不同條件下,所能對漢軍造成的最大打擊和火力投射面積的情況。

然後,義縱擡起頭來,舉起自己的手,開始對其他軍隊下令:“南軍甲部,向前三百步!”

“北軍乙屯,後撤五十步……”

“雲中郡甲曲,前移一百步……”

一個個的命令被下達下去,然後通過令旗,傳達到了相應的部隊。

漢軍的陣列,開始發生了復雜的變化。

“戰車前移五百步……”義縱將最後一條命令下達。

於是,出現在匈奴人眼前的漢軍陣列,就開始變得奇怪而紮眼。

這是一個類錐形的軍陣。

在左右兩翼的是漢軍的輕騎兵和弓騎兵,他們被分成大小十幾個戰團,彼此之間的距離,被統一在一百五十步。

每一個騎兵之間的寬度是三步左右。

遠遠的看上去,他們仿佛是懸在平原上的一些散兵遊勇。

但實際上,任何稍微有經驗都知道,這樣的陣型,非常的科學。

每一個戰團之間的距離,敲到好處,每一個騎兵之間的距離,也剛剛好。

這使得他們能將自身的火力和速度,發揮到極致。

更重要的是,彼此之間的配合,將更加契合,哪怕出現意外,也不會出現彼此沖撞和相互幹擾的問題。

至於在中軍,兩千胸甲騎兵,緊密的結成了一個厚實的堅固陣列。

這些騎兵是如此的顯眼和如此的讓人注意。

以至於哪怕是相隔三裏,所有的匈奴人的注意力,也都在他們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