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5章 戰爭的腳步(一)(第3/3頁)

更何況,這種讓利於民的事情?

汲黯只能選擇點頭領命。

劉徹看著汲黯,解釋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是故,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欲導民之俗,必以利之,百姓得到利益,自然就會遵循國家的意志,反之,則不然!”

這是自然,在中國,無論什麽時期,只要有錢賺,有利可圖,大家就都會一窩蜂的去做。

後世的太史公做史記,寫貨殖列傳,就能清晰的看到,幾乎所有的大賈,都會帶動一地的商人取向。

某地有人冶鐵致富,當地,就會出現大量的冶鐵作坊。

靠販賣致富,販夫走卒隨之增多。

畜牧致富,則人人競相養殖。

這種國民性格,甚至延續了兩千多年,到了後世的天朝,也是如此。

提起溫州,大家第一反應就是皮鞋、皮包。

義烏,是小商品批發。

廣州,是貿易公司紮堆。

甚至於,連非法的產業也是如此。

走到大街小巷的電線杆下,老軍醫,十之八九是莆田的,辦證,無論天南海北,都是一口湖南腔,就連詐騙,一通電話,基本也能知道,是那幾個地方的。

對於中國人來說,只要能賺到錢,養活自己的妻小兒女,他們才不在乎,到底是做什麽行當。

這個道理,古今皆然。

汲黯則是一愣一愣的聽著,仔細想想,還真是那麽一回事。

於是,汲黯就道:“伏唯陛下能明見萬裏,臣等皆萬萬不能及也!”

這既是拍馬屁,也是佩服和崇敬。

能不佩服和崇敬嗎?

翻開史書看看,為了自己享樂,而加重百姓負擔的君王,一抓一大把。

但為了讓百姓能聽話,順著自己意思去該種糧食,或者改變習慣,而寧願自己大出血的,卻是少之又少。

在汲黯的認知裏,大抵也就只有陳氏代齊時,用小鬥進,大鬥出的政策了。

但劉徹卻是苦笑了一聲,搖了搖頭。

用錢和利益,來引導百姓,這個策略,自然是有用的。

但,用處到底有多大,劉徹現在還不得而知。

畢竟,傳統和慣性的力量,是無比強大的。

特別是在這種飲食習慣上。

後世的北方人或許有很多人愛吃大米,南方人也或許有不少喜歡用包子饅頭當早餐的。

但是,其主食,卻依然會是面食和米飯。

這就跟你把一個湖南人丟到兩廣和蘇浙,沒有辣椒吃,估計那個湖南人,半個月都受不了。

沒有個幾代人的時間,粟米作為北方主食的習慣是根本扭轉不了也改變不了的。

但,劉徹很清楚。

粟米,單畝產量太少,營養也不如小麥豐富全面。

小麥取代粟米,是歷史的必然,也是發展的必然。

想要養活這天下越來越多的人口。

劉徹不僅僅要給他們更多的可耕作的土地,還得給他們提供更先進的技術,更好的農具,和更高產的糧食畝產。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沒有辦法,劉徹也只能這樣安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