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3章 準備戰爭(一)

走出清涼殿,劉徹擡頭就看到了種在殿前花園裏的兩顆棗樹。

此時,棗樹上已經掛滿了青色的小果實。

再過兩個月,它們就要成熟了。

“今年上林苑的棗樹結果情況怎麽樣?”劉徹回頭,對著跟在自己身後的汲黯問道。

“回稟陛下……”汲黯嚴肅的回答:“根據上林苑苑監報告,今年上林苑的棗樹,預計能獲得豐收,有上萬株棗樹掛果,當可產棗千石!”

劉徹聽了,頓時就將心放回肚子裏。

可能,有人要奇怪了。

堂堂一國之君,為何會有這樣的閑工夫去特地關心和了解棗樹的結果情況。

其實,這很好理解。

你把棗樹想象成後世中東的油田就可以了。

當今天下,有四種貨物,永遠不愁銷路。

第一,當然是糧食。

不管在什麽時候,糧食總是能賣錢的。

第二是布帛,哪怕直到現在,布帛也是漢室的硬通貨和等價物之一。

上到國家,下到百姓,都願意收納布帛,也認可布帛可以作為貨幣,參與商品經濟流通。

所以,現在,關中才會出現那麽多的織戶和織造作坊。

第三,則是鹽鐵。

鹽鐵貿易和利潤,甚至就是現在漢室王朝的第二大財稅收入來源。

而第四,就是很多人根本想象不到的棗……

去年,依靠賣棗,上林苑上繳內庫兩百萬錢!

請注意,這是扣掉了墨苑的開支,也扣掉了上林苑裏龐大的作坊群和其他雜七雜八的開支後的凈利潤。

雖然說,上林苑的收入來源很多元化。

假田稅和鑄錢之利,加起來,足有數萬萬之多。

但,其維持費用,也是無比龐大的。

哪怕扣除掉生活在苑內的百姓以及水利設施的投入,單單是那數以十萬計的少府工匠以及上林苑上上下下,數千名官吏、將卒,他們本身的花費,就足以讓人瞠目結舌。

劉徹即位五年來,上林苑年年虧損。

年年都需要劉徹自掏腰包去補貼。

但在去年,上林苑去破天荒的實現了盈利——雖然只有不過兩百萬!

而這,要歸功於現任的少府丞司馬安,也就是汲黯的表兄。

司馬安在上林苑當了差不多四年苑監,頭三年,他在上林苑除了聽從劉徹的命令,進行各種工作外,就幹了一件事情——種棗樹!

他將上林苑的荒山和沙地,統統種滿了棗樹。

同時,從民間請來了許多有經驗的老農來嫁接那些上林苑本來就有的棗樹。

結果就是,從去年開始,上林苑的棗樹結果越來越多,一到八月,在一些地方,幾乎漫山遍野都是掛滿了枝頭的棗子。

這些棗子,被摘下來,或是趁著新鮮出售——價錢貴的要死,一斤就要賣二十錢!

兩三斤棗子,就能頂一石粟米了!

而且,某些極品的,個頭比較大的棗子,甚至能賣掉五百、六百錢一斤!

而其他的棗果,則被曬幹,加工。

然後賣到了關東的三河和齊魯地區。

一斤幹棗,在鹽鐵衙門標價一百錢!

結果是供不應求!

天下的商賈、貴族、士大夫,甚至中產階級,紛紛搶購!

這讓劉徹在吃驚之余,也注意和觀察到了棗,這個一直被他忽略的兩漢最重要的經濟作物。

後世的人,是無法理解兩漢貴族士大夫對於棗的推崇和追捧的。

自春秋以來,棗,就跟神仙,跟長生不老,掛上了鉤。

早在戰國時期開始,棗,就成為了一種極為重要的經濟作物。

戰國策列舉燕地資源時,就說:並有棗、栗之利,民雖不由田作,棗、栗之實足食於民矣。

《韓非子》之中,也記載了秦昭襄王時期,秦國災荒,應候建議昭襄王發五苑之中的棗給百姓作為賑災物資的記載。

由此可見,棗在戰國,就已經很重要了。

至少,是一種可以賣錢的重要果實。

這是諸夏民族的傳統禮儀與飲食習慣所導致的必然。

自春秋以來,諸夏的士大夫和卿大夫貴族的嫁娶禮儀裏,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叫贄。

贄,從字面理解,就是手持寶貝,拜見長輩。

是晚輩,尤其是新婦,拜見公婆和舅姑時的禮儀。

既然是禮,那就需要禮品。

而棗、栗,就是贄禮所執的寶貝。

除此之外,棗還是一種重要的調味品的必要原料。

眾所周知,中國自古缺糖。

任何甜味的甜品,都會引發卿大夫貴族的追捧。

而戰國時期最佳的甜點,貴族們餐後必備的甜品“糗”,就是米麥煮熟加入棗類制成的甜點。

所以,禮記說:棗栗貽蜜以甘之。

到了漢室,棗類的地位,在數十年的歷史演化和人為推動下,越發的高漲起來。

這也是劉徹自己不信有什麽長生不老藥,所以壓根不關注這些八卦所造成的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