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5章 司馬遷的疑惑(二)

聽著司馬遷的話,劉徹半閉上眼簾,悠悠然地笑道:“卿既然有疑慮,不妨說出來……”

司馬遷聞言,連忙長身一拜,說道:“臣曾嘗聞,俗諺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昔者太公封於營丘,地瀉鹵、人民寡,太公乃教民極技巧之術,通魚鹽之利,於是人物皆歸,強至而輻輳,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聯袂而往朝,其後齊國中衰,至管仲以輕重之權,通魚鹽之利,而恒公霸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孔子贊曰: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袵!”

“而至今世,則不然,世皆以商賈賤業,小人之所業。李悝興地力之教,而商君耕戰之策,皆以賤工商重農為本……”

“臣覺得有些奇怪……”

“若賈人當真一無是處,太公、管仲何以重之?”

“且夫,若果真賈人小人哉,當今天下,何以富庶至斯?”

司馬遷說著就頓首道:“臣曾嘗與關中人李友、中兩千石少府卿劉舍子劉暉,從先王之教,走關中各縣,采民之風。過縣鄉皆見水車潺潺,渠道遍布,民皆安樂而居;各地百姓,除農耕之時,皆好以事工商,入作坊為業,歲得錢可五千五百余……”

“這就是臣的疑慮之處……”

“先賢皆曰:工商之業賤,賈人謀農夫之利,而今則不然,商賈之作坊,歲給民用,使小民也得安居,上養父母,下育兒女……”

劉徹聽完,微微一笑。

這也是為何今天儒法雖然已經發展到了一個他們自己都不相信的地步,但卻依然奈何不得黃老派的緣故。

原因很簡單。

無論是儒家還是法家,都遇到了一個尷尬的問題——理論與實際脫軌了……

在過去,其實無論用儒家的理論還是法家的理論,都可以解釋世界的多數問題。

就拿這工商之事來說吧。

儒家拒絕“奇技淫巧”,魯儒更主張要求杜絕“機械之心”,防止這些東西汙染淳樸的人民。

法家則以富國強兵為宗旨,盡地力之教為務。

兩者殊途而同歸,都是要求重農賤商。

唯一的不同是——儒家的重農,重的是大地主、大貴族這個農。

而法家,則更喜歡,更傾向於扶持中小地主階級。

但在如今,儒法的理論都遇到了強有力的挑戰。

特別是在關中大地上,隨著平律的執行以及糧食保護價政策的強力實施。

在事實上,極大的緩解了民間的貧富差距。

至少,讓人民有了喘息之急。

老百姓不用再在冬天和春天吃高價糧,而在夏秋廉價的出售收獲。

而近年來農業新技術的井噴和推廣,也使得糧食產量大增。

在糧價相對恒定和穩定的今天,這糧食產量的增加,使得人民終於能騰出時間,不再必須跟過去一般,只能死盯著土地,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

而隨著褒斜道工程、龍首渠工程、昆明池工程以及各種其他水利渠道、漕運工程的建設。

特別是褒斜道工程的建設,讓大量百姓,第一次嘗到了出賣勞動力的好處。

而之後,隨著平律頒布,工商業起飛,特別是在關中,一年一度的考舉經濟和茂陵商業區,就足以形成一個巨大的消費群體。

於是,工坊業興盛了起來。

大量的百姓,從農民變成了半工半農的階級。

甚至出現了全職的工人群體。

本來,按照法家和儒家的理論,這樣的情況,這樣的世界,肯定會出亂子。

但偏偏,什麽事情也沒有發生。

甚至相反,關中人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無數過去家徒四壁的窮人,如今,竟然有了積蓄和存款。

關中的中產之家,小康之家,就更是誇張。

幾乎所有人的倉庫裏,都堆滿了粟米和麥粉,墻壁上掛滿了熏肉和魚幹。

關中的地主階級,歷史上第一次,可以頓頓吃肉……

當然,這是建立在安東地區,源源不斷的對長安供應魚幹以及對外戰爭勝利,帶來的大量牛羊牲畜的基礎上。

但無論如何,儒家和法家,都面臨了這個尷尬。

他們必須解決這個問題,才有機會取代黃老派。

好在,他們現在還有時間,畢竟,這樣的情況,出現的時間很短,最多也就三年!

而且,目前只在關中存在。

但隨著時間推移,三河地區,也開始冒出了類似的跡象。

至少在雒陽,中產家庭(家訾一到十萬)的數量,已經連續三年增長了。

而類似司馬遷這樣的新時代知識分子和年輕人,當然也都共同面臨了這樣一個問題。

他們發現,書上的東西,似乎已經很難解釋這些新出現的變化。

這個局面有點類似於春秋晚期、戰國初年的年輕人在發現了地主階級這個新事物時的思維——似乎挺有意思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