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1章 官制改革(二)(第2/3頁)

官僚集團只會不斷的索求更多。

直到你無法滿足他們的胃口,或者他們覺得,是時候換個新主子了。

思來想去,劉徹只能從商君變法以及後世的許多成功經驗上吸取靈感。

而且,漢室官員的俸祿,確實是有些太低了!

就以九卿為例吧。

漢家九卿,按照制度,屬於中兩千石,即滿兩千石。

他們的年俸是兩千一百六十斛粟米,月俸一百八十斛。

而九卿之外的其他兩千石朝臣為真兩千石,年俸為一千八百斛,月俸一百五十斛。

郡守和郡尉為兩千石,月俸為一百二十斛,年俸一千四百斛。

好吧,也就說是,九卿這樣的正國級領導人,大漢帝國政治局常委,內閣成員,與正部級的俸祿只差了粟米三十斛,與郡縣級只差六十斛。

更可怕的是,漢家一個稍微大點的縣令,俸祿為一千石,折合月俸為粟米七十五斛……

倘若將這個俸祿換算成錢。

以當前的米價核算,一個九卿,年俸實得兩千石的九卿,其俸祿只有不過十萬錢而已……

他的月薪僅為九千……

不及長安城之中一個有店鋪的小商賈收入……

而郡守的俸祿,折算成錢,月俸不過五六千……

縣令就更慘了,才三千來個五銖錢……尚且不及一個稍微合格點的木匠的工資。

可怕吧!

後世某個不攻自破的聯盟,也是這樣完蛋的!

國家領導人的工資,與一個普通工人、教授的工資,相差無幾。

而一旦這個認知在官僚們心裏被認知到,那麽,他們一定會大聲告訴世界:這樣的國家,怎麽不去死!?

大漢帝國,也有這麽個病。

當然,這不能怪劉邦。

畢竟,劉邦也想不到有今天啊!

劉邦活著的時候,他這個皇帝,也未必能拿出百十萬的五銖錢來揮霍,那個時候,國庫裏都窮的跑耗子了。

而且,當時米價特別高。

關中有一段時間,石米三千錢。

哪怕到了呂後時期,關中米價也常年維持著數百錢每石的高位。

天下米價的滑落是太宗孝文皇帝統治中後期的事情了。

所以,等到太宗後期,長安官場貪汙成風,連宮廷之中,都是賄賂不斷。

幾乎沒有不貪的。

改革的功臣,太宗時期最重要的政治家,丞相北平候張蒼,也做過中飽私囊,私相授受的事情。

武帝朝時,諸卿之中,除了公孫弘堅守了原則,不接受賄賂外,其他所有名臣,基本都拿過別人好處。

名將衛青,甚至曾經幫遊俠頭子郭解遊說。

但他們能有什麽辦法?

朝廷開的那麽點俸祿,連家都養不了!

公孫弘清廉一生,結果是堂堂丞相,七十歲了,睡覺蓋的毛毯都特麽是舊的,在家裏只能穿打補丁的衣服!

所以,劉徹即位後,就想方設法的給官員們發福利。

通過各種津貼和補貼等等名目繁多的福利,勉勉強強,算是將帝國官員的俸祿,維持在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

至少,有了這些津貼和補助,他們養家糊口,並讓子女過上相對溫飽有保障的生活足夠了!

但僅僅是這樣,遠遠不夠!

千裏當官,除了理想和抱負,更多的人是為了富貴而來的。

老話說的好: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既然是買賣,開價的高低,直接影響了貨物的質量。

畢竟,你又要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哪裏有這麽好的事情?

人家辛辛苦苦,寒窗苦讀,也不是為了讓妻兒吃糠咽菜,住在破爛不堪的房舍之中,在冬天瑟瑟發抖。

但凡是個男人,都不可能坐視這樣的情況發生。

所以,劉徹一直就在準備著今天的改革。

他要扭轉這個趨勢,讓官員們享有足夠自由的財務,並且讓官員子女妻兒,得到一定的待遇和特權。

當然,劉徹也不會去學宋明那樣,給官員和讀書人太多的特權——這是在找死!

最好的辦法,還是學習商君變法的精髓,再參考後世的先進成功經驗,兩相配合,再落實到政策之中。

商君變法,之所以能成功,靠的就是刺激和鼓舞了人類內心深處的野心和貪婪。

二十級軍功勛爵名田宅制度以及配套的完整社會地位與待遇和相應的賞罰機制,塑造了那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虎狼帝國——大秦!

而後世的成功經驗,也表明了,官僚這東西啊,就屬於那種打一下,走一下的奇葩。

你不打它,抽它,丫就不長記性,不識好歹。

與你各種打哈哈,磨洋工,甚至陽奉陰違。

當然,這是建立在官員這個身份本身就有著特權和豐厚待遇的情況之下。

不然,倘若吸引力不夠,人家隨時都會選擇“不為五鬥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