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7章 變遷與海疆

夜幕漸漸降臨,未央宮的喧嘩聲也已經淡去。

端坐在禦座之上,劉徹低頭看著繡衣衛剛剛呈遞來的報告。

這些報告很多,足足有著一尺高,全部都是有關本次大朝議的各郡國上計吏和官吏的資料、行舉、背景描述。

劉徹逐一審閱,不時就一些問題,對身前的幾個繡衣衛官吏詢問。

自元德六年以後,漢家的政壇上,就開始出現了以意識形態、思想傾向為劃分的派系。

儒法黃老雜家甚至墨家,都在政壇上組織起了自己的小團體。

他們彼此相互傾軋,卻又互相合作。

倘若一切順利,這樣的情況持續個百十年,劉徹毫不懷疑,在這些小團體的基礎上,將可能誕生出一批具備諸夏特色的政黨或者類似的組織。

哪怕是在現在,墨家與雜家,就已經在朝著近現代政黨組織的方向演化了。

他們甚至已經具備了一些政黨的特質。

譬如行動綱領、組織紀律、理想信念和行動目標。

而這無疑大大增加了劉徹這個皇帝的負擔。

政黨或者相似的組織,可從來都是皇權最大的隱患和威脅。

監視和監控他們的一舉一動,是很有必要的。

當然,劉徹不會去特意的打擊和打壓他們的發展。

審閱著這些資料,劉徹的神色漸漸凝重。

從繡衣衛的報告和相關情報之中,劉徹看到了在官場上,儒法黃老各派,都開始有了自己的基本盤和根據地。

像是公羊派和楚詩派,如今便已經滲透到了齊魯吳楚的方方面面。

到現在,他們不僅僅將過去魯儒一系的勢力範圍盡數吸收和消化,還進一步借助漢室本身強大的官僚系統,將他們的勢力,滲透到了當地的各個階層之中。

他們不僅僅有了在官場的代言人,還擁有了一大批商賈支持者。

這些商賈,通過捐獻給各個學苑資金以換取學術界的支持和掩護,進而與官方的士大夫們結成聯盟。

一個個利益集團在這盤根錯節的關系網絡之中成型。

根據齊楚地區的繡衣衛報告,齊楚地區,已經出現了絲麻吃人的跡象——由於漢室商品經濟不斷興盛,各地對於布帛的需求與日俱增,手工織造業的利潤不斷增加。

僅僅是南越和閩越,每年就要從齊楚進口超過五十萬匹各色布帛。

而漢室本身的布帛市場需求每年都在數百萬匹以上,且在不斷增加。

種植苧麻和養殖桑蠶的利潤,遠遠超過了稻米與粟米。

於是,齊楚地方的商賈、地主與官僚們在利益的驅使下,一方面開始不斷鼓勵甚至逼迫農民種植苧麻、桑樹,養蠶。

另外一方面,繅絲和苧麻紡織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是以,他們開始用各種手段,迫使農民破產,並使之負債,不得不去他們的作坊之中工作以償還債務。

這讓劉徹看著觸目驚心。

好在,這種跡象只是剛剛出現,還只是開頭,所以地方的社會矛盾還算可控。

而且,這些渣渣心存顧忌,吃相不敢太難看,不敢做太過下作的事情。

但隨著時間推移,未來,羊吃人與棉吃人的事情,肯定會愈演愈烈。

唯一的好消息,或許就是現在漢室據有幕南,並在當地建立了牢固統治。

所以,應該來說,不至於發展到英國工業革命初期的可怕程度。

而說起來,也是搞笑。

事實上,齊魯之所以會發生這種事情,是因為安東之故。

安東的屯墾事業,從去年開始就出現反哺漢室。

尤其是齊魯一帶,因為與安東有著固定的頻繁海上聯系。

安東屯墾團出產的大量富余糧食,由樓船和民船,運到齊魯。

安東的廉價糧食湧入齊魯,使得齊魯地方,哪怕進行了大規模的改稻為桑為麻,但卻不用再擔心缺糧。

進入工坊工作的工人,也可以用自己的薪水購買到足可夠全家吃飽的糧食。

在不用擔心糧食緊缺的情況下,齊魯吳楚一帶的桑麻業迅速的發展起來。

無論是對於商人、作坊主、地主甚至是農民來說,桑麻業與紡織業,比單純的農業都更有前途。

你在地裏種糧,辛苦不說,回報還不一定能足夠填飽全家的肚子。

畢竟,現在還不是隋唐大運河開通後的後世。

齊魯吳楚等江南之地,也還不是那個魚米之鄉。

尤其是吳楚地區,本身的基礎設施就很落後,渠道很少,水利設施不健全。

與之相比,種植桑麻或者去作坊打工,雖然辛苦不少,但回報比耕作強多了!

南方已經初現資本主義的萌芽。

在北方,法家的勢力,卻如同八爪章魚一般,深深的糾纏住了許多郡國。

出了關中向北,太原、代國、上郡、雲中、隴右、雲中、北地,乃至於高闕、九原,現在基本都是法家在主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