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事情鬧大了(第2/2頁)

痛罵五虎之事可是張孝起生平最為得意之事,他為人素來清真介直,不畏強權。永歷四年為給事中,隨天子一起逃到梧州後便與廷臣共同商議除去當朝五虎。所謂五虎,指當時依附東勛李成棟之子李元胤的五個大臣,分別是都禦史袁彭年、少詹事劉湘客、給事中丁時魁、金堡、蒙正發五人。後因彈劾五虎有功,張孝起這才被永歷帝擢右僉都禦史,巡撫高、雷、廉、瓊四府。

秦榮和程邦俊給張孝起帶來了一個次輔連城壁大人想到的好點子,那就是發動士紳學子百姓力量一致反對紹武翻案,如此朝堂有反對聲,民間有反對聲,唐王和周士相總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韙,不顧民意硬要替紹武平反吧。

“士紳學子?”馬安民一頭霧水,廣州哪來的士紳學子?

張孝起哈哈一笑:“看來馬公這些日子沒到城外去,不知民間疾苦啊。”

廣州被清軍屠過城,當時城中的明朝官員和士紳全部遇難,後來尚可喜為了充實廣州城,下令從各地移來一批紳民到廣州,加上隨清軍前來的官員家眷,這才形成廣州城的新士紳階級,不過可惜太平軍一夜屠廣州,忠於大清的這幫士紳轉眼又遇了難。而城中能夠稱上是士紳的又多半是跟隨太平軍一路走過來的那幫人,這些人早已和太平軍緊緊綁在一起,和唐王監國後來廣州的這批永歷官員根本不是一路人。

馬安民很肯定城中沒有多少士紳學子,有也不會跟他們一起和周士相鬧,但張孝起卻信心十足,言稱肯定有。馬安民等人倍加糊塗,經秦榮提示,這才恍然大悟。

準確的說,不是廣州城中有士紳學子,而是廣州城外有一批對太平軍,對周士相很不滿的士紳學子。他們幾乎全部是因為家鄉進行“建村設鄉”運動,自家利益遭到侵犯的舊士紳,也是周士相常掛在嘴邊的地主土豪,不開明人士。而那些學子則是參加了太平軍廣東鄉試,卻發現他們中舉後,太平軍不但不給他們官做,反而讓他們到學堂重新學習的讀書人。

這幫人總共有四五百人,原先還老實,就是不老實的跑到官府上演一出“堂下何人敢告本官”的戲碼之後,也變得老實起來。可自從他們聽說大明唐王殿下在廣州監國,廣州城中有大明新朝廷,那個天殺的太平軍大帥賊秀才不能只手遮天後,一個個就好像打了雞血般,紛紛從四面八方向廣州匯聚而來,盼著禦前告狀,從太平軍那裏奪回他們失去的一切。

對這些人,周士相還有一個很貼切的稱呼,那便是“還鄉團”,而對這些妄想繼續魚肉鄉裏,明來不納糧,清來卻交糧的地主士紳,周士相給各地的意見很明確,不予理會,任他們自生自滅,但若發現有暗中謀反鼓動鄉裏作亂的,則必須予以鎮壓。對那幫不肯接受新學的讀書人也是同樣對待,你學不成新學,無有專業,這官便不能讓你做。你可頂著舉人功名還鄉,官府照樣按前朝舉人待遇免你的賦稅,給你在鄉一定地位,但要奢求掌印視事,則是想都別想。

舊士紳和不肯學新學的士紳學子在廣州城可是鬧了好幾次,廣州知府江慶之為此被周士相責罵數次,一咬牙,索性將這些人全攆到城外,不讓他們進城。原想著這些人在城外呆的時日久了,總回醒悟,失去耐心乖乖回去,不想這幫人卻突然集合到一塊,在朝廷官員的引領下群情激憤的跑到監國行宮堵門鬧事,聲稱唐監國不留中追尊紹武帝的奏章就跪著不走,還要唐監國懲處上表的“佞幸小人”。上表的“佞幸小人”指的肯定是丁之相,可明眼人都知道這四個字用在周士相身上更為合適。

事情鬧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