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5章 暫罷朝會

因北京未復,滿清未滅,故朝廷大令皆出自齊王府,以為軍政統一,朝會無事可議。然定武帝勵精圖治,傳旨要每日小朝,逢五日大朝,以效仿烈皇為國事鞠躬盡瘁。

初始,南都官員倒也勤於上朝,但見朝會所議真是無事,且每日都要辛苦,這入朝的便漸漸少了。兩三月過後,尚能堅持入朝不過內閣六部大小九卿諸堂官,余官多找理由不朝。定武帝震怒再三,內閣首輔郭之奇再三申令,都無甚效果。今日,大明門外值守的錦衣親軍卻發現,入朝的官員中多了許多往日不曾見過的陌生臉龐,這令得親軍甚是奇怪。

時辰未到,宮門不開。前來入朝官員便三五成群聚在一處,或滔滔不絕,或低語竊耳。有官員議論之時,不時擡頭瞄一下周圍親軍,見親軍離得遠並不曾關注這邊,這才放下心來繼續與同僚說昨晚之事。

入朝的官員越來越多,雖不及從前北京紫禁城朝會規模,可大小官員也是不下兩百余。人多了喧嘩聲難免大了起來,親軍只是維持秩序,卻不幹涉官員說話,時間久了,大明門前自然就有些亂,值守親軍百戶見狀,便有心上前制止,卻聽人群響起呼聲:

“郭閣老來了!”

“洪閣老也來了!”

一身紅袍的內閣首輔郭之奇從轎中走出,緊隨其後的是新晉次輔的洪育鰲。

連城壁死後,周士相原是要以兵部尚書張煌言入閣為次輔,奈定武帝卻欽定洪育鰲為次輔。周士相考慮到洪育鰲和忠貞營及搖黃十三家的關系,便未阻止此事,不然他若強行阻止,恐怕會讓李來亨及湖北巡撫袁宗第等人胡思亂想,於大局不利。

軍情司剌探到消息,吳三桂以朱由榔的名義往湖北派了使者,顯是有意拉攏忠貞營。雖不信李來亨他們會轉而投靠吳三桂,重新奉立朱由榔,但周士相也無意讓他們對南京朝局有太多的遐想。洪育鰲為次輔,再有潘應龍為司禮太監,某種程度上也是周士相對忠貞營最大善意的體現。

看到今日大明門外竟是來了這麽多官員,洪育鰲有些詫異,郭之奇卻不以為意,顯是早就知道會有此變化。他踱步上前,不時點頭與那些官員招呼。洪育鰲見狀,也未多想,信步跟上。二人所到之處,人群自然而然的分開一條路,不少官員更是一臉崇敬的看著二人。

時辰尚未到,郭之奇和洪育鰲走到人群中間,正等著宮門大開時,又聽後面一陣叫喚:

“丁閣老!”

“袁閣老!”

目光所及,大學士丁之相和袁廓宇雙雙來到,二人臉上都掛滿笑容,不時對那些朝他們招呼的官員還禮。

“他二人也當得閣老?!”

郭之奇不遠處一禮部的官員一臉輕蔑的看著丁、袁二人,對那些奉承丁、袁的官員十分的鄙視,大有羞與他們同朝之感。丁之相倒還罷了,雖資歷淺薄,卻不曾失節過。可那袁廓宇不但做過偽清的偏沅巡撫,更是洪承疇的門生,如今搖身一變成了大明朝的內閣大學士,這叫人如何服氣?最讓人不恥的是,袁廓宇身為洪承疇的門生,卻坐視恩師之子洪士銘被殺,無情無義。這種人卻堂而皇之的在朝堂占有高位,當真是叫人寒心。

“閣老”一稱本是專指內閣首輔、次輔,概因有明一代,能為首輔、次輔的年紀都不小,不過如今的定武朝堂,首輔郭之奇四十許幾,次輔洪育鰲也不到六十,一為首輔,一為次輔,稱聲閣老倒也過得去。那丁之相和袁廓宇只是入閣理事,乃為閣臣,又都未到四十,卻也被人叫做閣老,自是有些不合規矩。

郭之奇聽到了那官員的牢騷,只搖搖頭,不予理會。洪育鰲更是不會理會這種細枝末節,二人只看了一眼便轉過身子,繼續凝神望著尚未開啟的大明門。

“二位閣老小心!”

“無妨無妨,大夥一塊走吧!”

“二位閣老先請!”

在一眾有心攀附的官員簇擁下,丁之相和袁廓宇笑著走向大明門前。

“哼,小人得道!”

“噓!”

人群中不知誰低聲吼了一聲,立時便有身邊人止住了他。

見郭之奇和洪育鰲在前面,丁之相和袁廓宇對視一眼,卻是就此停了下來,並不過去。他二人這一舉動再是清楚不過,很快,大明門前的官員便分成了兩團,內中夾雜著一些不願擺明立場的官員,倒也是徑渭分明。

等得無聊,郭之奇便與洪育鰲說起齊王新近辦的兩件大事,一是江南清欠,一是鹽政整頓。他二人並非江南出身,對於江南清欠抱的態度是可有可無,因為他們深知,齊王抗旨頂著輿論強行在江南清欠,所為乃是為北伐中原積儲錢糧。

鹽務整頓同樣如此,大軍未行,糧草先動。又如齊王在致郭之奇書信所言“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經過連番大戰,齊王手中已無多少錢糧,若不再開源,恐財政難以維持。要是連維持朝廷和三軍所需錢糧都不足數,北伐中原,恢復故都自是無從提起。而要開源,還要短時間便能見到大批錢糧,清欠自是最好辦法,只是此策於短期有利,放長遠卻是弊大於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