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5章 賊祖宗

周士相自金廈北返,先在福州呆了三天,聽取署理福州布政、福州知府桂永智的敘職報告。爾後於三月初三啟程,自福寧州入浙。行至福寧州內壽寧縣時,當地有二三鄉人突然攔路告狀,聲稱官府不認他們為“盜戶”,請齊王殿下為他們做主。

周士相十分驚訝,因為“盜戶”二字,單聽名字就知其意,斷不是什麽好稱呼。若普通人家被人稱為“盜戶”,那便跟罵人是絕戶一般的難聽。按理,鄉人對於“盜戶”二字那是當離得遠遠,唯恐沾惹半分,卻不知這些鄉人何以反其道行之,要自己堂堂齊王殿下為他們做主,恢復他們的“盜戶”身份。

自願被人稱做“盜戶”,不但自身,子孫也是如此,這人到底是有多失心瘋了,才會做出如此荒唐,愚蠢透頂的事?

難不成,這世上還有人甘願背上“盜戶”之名的?甘願自己和兒孫被人當成賊一樣看待?

事出反常必有妖!

周士相覺得這件事情不簡單,背後肯定有什麽不可告人之事,加上又是自己第一次碰上這種“攔道叫冤”之事,於是很重視,特意叫軍情司到壽寧縣境查探,務必將“盜戶”之事查個水落石清。

軍情司奉命徹查後,很快就將事情緣由報了上來。

果不其然,這“盜戶”背後的水真的很深,深的讓周士相既是愕然,又是可笑。

原來隆武二年清軍入閩後,福建社會治安大亂。壽寧縣境的百姓十家有七家為盜,清廷任命的官吏不敢抓他們,但又不能任由他們為盜作亂地方。於是時任知縣花了重金招撫這些為盜百姓,將他們另稱為“盜戶”。為了這些“盜戶”能夠安生在鄉,不再到處流竄為亂,影響地方的政績,這知縣和手下的吏員們刻意拉攏這些“盜戶”,或給他們免賦,或逢年過節給他們發放錢糧,以此來讓盜戶“老實”。

每年壽寧縣衙都要給盜戶發放一定數量的錢糧,其他農具和種子方面也都有補貼。每年正旦前夕,盜戶都會額外領到一筆數額不算多的豬肉補貼。縣裏大小官吏也不定期會探訪盜戶,對他們提出的要求,基本是有求必應。甚至於盜戶家的子弟考童生、考秀才,該縣的學官也都會給予特殊照顧。如當年該縣核考錄中童生二十人,那之中必有一半為盜戶子弟。除此之外,縣裏六房的吏員和閑差幫辦等職的新進人員,也向盜戶大開方便之門。種種措施,只為能讓這些盜戶不再為盜,亦或說當地官府百般討好盜戶,只是求他們不要鬧事,影響官吏的晉升之途。

在壽寧官吏看來,盜戶們只要得了官府的好處,定然感恩戴德,以後會重新做個好人。這樣用不了多長時間,壽寧便再也無盜戶,取而代之的皆是良民。哪曾想,事與願違,壽寧的官吏殊不知自己給盜戶好處的同時,卻給壽寧縣境內那些良善百姓埋下了一樁禍根,也是官府埋下了一顆永遠釘不下去的釘子。

壽寧的這些盜戶可沒有半點悔過之心,他們利用官府害怕他們再次為盜的心理,變著法子鬧事,聚集,只為能從官府那裏得到更多的好處。

一開始,只有少數盜戶中的無賴分子敢這麽幹,後來發現這些無賴分子幹成功了,官府並沒有拿他們怎麽樣後,所有的盜戶都這麽幹了,沒有一個如壽寧官吏所希望的那般成了良民。壽寧的盜戶之禍,是越演是越烈,嘗到了甜頭的盜戶們也一個個越發變得貪婪。

不但在錢糧賦稅、子弟讀書考科舉上壽寧官府對盜戶有照顧,其他方面更是有。

壽寧境內但有“盜戶”與良家百姓爭執,官府為了息事寧人,防止“盜戶”作亂,必然刻意袒護“盜戶”。時日一久,縣裏的百姓個個都知道身為“盜戶”的好處,於是打官司的人動不動就冒稱自己為盜戶,而對方則竭力證明他不是盜戶。

還有很多原本不是盜戶的良善百姓被盜戶欺壓,結果官府不幫他們,反而逼著他們賠錢賠地,甚至明明是苦主的他們反被抓進大牢,而欺負他們的盜戶卻在外面逍遙法外。

不患寡而患不均。

當奉公守法得不到官府支持,胡作非為卻能被官府撐腰後,壽寧縣境的風氣大壞。僅以訴訟而言,只要壽寧縣衙大堂審案,先審的肯定不是案情的曲折是非,而是堂下兩方人先爭論對方是不是“盜戶”,而縣衙為了弄清楚誰是不是盜戶,還真的去查档案。因為只要有一方是盜戶,那麽必然是不是盜戶的那一方吃虧。兩方都是盜戶,那麽必然是縣衙拿出從良善百姓手中收來的真金白銀去買他們“滿意”。

壽寧的“盜戶”問題真的很嚴重,嚴重到那些被否認是盜戶的百姓為了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竟然攔住了大明齊王殿下的車馬,向他老人家來鳴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