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6章 誰是漢奸

趙良棟的辮子是在甘肅絞斷的,當時他是陜甘綠營響應吳三桂反清的第一人。

趙良棟的反正在當時極大影響了陜甘綠營,甚至於後來反正的漢軍參領孫思克也是在聽聞趙良棟反正後,才最終決定“棄清從明”。

趙良棟反正之後,吳三桂立即授予他寧夏總兵官一職,後在年初又升任其為陜西提督,將五千多陜西綠營的精銳盡付交於他指揮。

吳三桂這麽信重趙良棟的原因除了他知道此人是個難得將材外,最主要的便是洪承疇生前極力向他推薦趙良棟。說陜甘有二傑,分別是張勇和趙良棟。這二傑,但得一人,便可盡得陜甘精兵。若二傑皆得,則無疑是龍虎相助,爭奪天下有望。

以洪承疇的閱歷和眼光,吳三桂自是不會懷疑他對張勇和趙良棟的評價。只是,可惜的是,張勇在隨羅托增援線國安的廣西之役中兵敗歸降了太平軍。得知這個消息時,洪承疇尚在,當時就露出了遺憾的表情。吳三桂也很惋惜,不過和張勇齊名的趙良棟能夠主動來歸,還是讓他喜出望外。二傑不能全得,得一人也可。

趙良棟也沒有辜負洪承疇對他的高度評價,也沒有讓吳三桂失望。在追隨郭壯圖攻入河南後,趙良棟部屢立戰功,攻克府縣數處,收編招降河南綠營三千余,一直作為前鋒沖殺在前。更於首攻開封時配合孫思克部陣斬駙馬石琳,又險些第一個攀城攻入開封。雖最終開封沒能奪下,但趙良棟的表現無疑得到了吳三桂和手下大將的肯定。所以知道趙良棟也和蘇拜一樣反了自己後,吳三桂久久不敢相信。

王屏藩也不願相信趙良棟會是個背信棄義之徒,但事實就是事實,哪怕從前所有人都說趙良棟為人忠義無雙,是個不畏權貴,為人耿直的好漢。事實證明,從前他們都看錯了趙良棟。

一句“腦袋上的辮子雖不在,可心中的辮子卻在!”,說的是那麽的豪邁,也是那麽的激昂,聽到這話的滿州將領們對趙良棟都是刮目相看。

趕到的安珠瑚更是連連點頭:腦袋上的辮子可以沒有,但心中的辮子一定要有!

趙良棟自己都有些感慨,因為他覺得這句話完美的詮釋了他的所作所為。

因為他趙良棟絕對不是小人,更不是狗賊!

他的忠義是烙在骨子裏的!

他不是在背叛誰,而是在履行自己忠義使命——從軍的第一天,趙良棟就是大清的兵。

大清,是他唯一效忠的對象,也是大清,給了他現在的一切。如果不是大清,他趙良棟不過是陜西的窮漢子,哪裏會成為帶兵的官。即便吳三桂這麽信重他,讓他做陜西提督,可歸根結底不還是大清給的嗎?如果不是大清,他趙良棟又怎會從一眾窮軍漢中脫穎而出,有今日的造化。

是,他當初是得罪過滿州將領,導致到手的貴州提督泡了湯;他是和同僚不對付,以致被一個無名之輩排擠,一氣之下棄官回鄉。但這些事情從來就沒有讓趙良棟對大清失望,乃至絕望,生出厭惡之情。

沒有人比趙良棟更了解自己,忠義二字是他做人的底線。

矛盾的是,以忠義為做人底線的趙良棟卻成了陜甘第一個響應吳三桂的將領。他違背了做人底線,背叛了他發誓效忠的大清。

這就如做了窯姐還要立牌坊一樣,可趙良棟卻不這麽認為,他響應吳三桂只是單純的為報恩,報洪承疇的恩。

大清給了他從伍的機會,真正讓他揚名立萬的機會卻是洪承疇給的。如果不是洪承疇將他調到湖南,他趙良棟或許這輩子也只是個小小遊擊,哪裏會在西南之役那麽威風。

不過現在洪承疇已經死了,趙良棟不認為自己欠吳三桂的,所以他沒有理由繼續替吳三桂賣命。只是,他卻也沒有馬上反叛,重投大清的“懷抱”,因為他雖然知道自己內心深處是忠於大清的,可他畢竟造了大清的反,故而他擔心大清不會理解他,不會再接納他。

並且,他一心忠誠的大清似乎形勢越來越壞,他不想賣命的吳三桂勢頭卻越來越好。

為人耿直,不意味著趙良棟為人單板迂腐。

在這種矛盾心態下,趙良棟違心的在吳軍之中效命。但他卻收到了清朝河南巡撫賈漢復的招攬信,趙良棟“不為所動”,因為他不可能自己往火坑跳。

沒想到的是,正旦之後,吳軍的軍事行動接連不順,更被鰲拜指揮的清軍伏擊,折損近兩萬人。雖然吳三桂聞訊之後從潼關親自趕來指揮,並且重新組織進攻,趙良棟卻老是眼皮子跳,擔心吳軍還會吃敗仗,甚至有可能被清軍徹底擊敗。

白天的大戰,最終的結果讓趙良棟既高興又恐懼。

高興的是大清還有救,恐懼的卻是大清真有救的話,恐怕他趙良棟的腦袋就要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