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8章 活下來,故都見!

初四日,軍械局大使程漢斌親自帶隊,將軍械局最新秘密研制成功的24門能夠發射開花炮彈的大炮從鎮江運到了白茅。這些大炮將配屬新三軍的炮兵團。

周士相在江邊檢驗了這些開花炮彈的威力,毫不誇張的說,和傳統火炮發射的鐵彈和鉛彈相比,新式炮彈爆炸後的大面積覆蓋殺傷絕對是對付騎兵的利器。

某種程度上,開花炮彈和太平軍之前曾經使用的“沒良心”如出一轍,在殺傷範圍上不分伯促。二者最大的區別就是沒良心的使用距離只有150米左右,而開花炮彈卻能打出千米左右。軍械局試驗的最遠射程是四裏,不過效果不如千米好,炮彈易偏離攻擊目標。

千米左右的距離相較火銃,已經足夠遠。開花彈的應用將填補太平軍遠程攻擊較弱的缺點,戰場上將形成炮彈先行收收割一片,沒良心炮再收割一片,最後剩下來的漏網之魚面對的就是火銃的輪番攻擊。可以想象,在這樣高烈度火器攻擊下,清軍也好,任何軍隊也好,都不可能突破太平軍的防線。

等到這種戰術成熟之後,軍中現行配備的冷兵器亦將逐步淘汰,從而使太平軍真正轉換成純火器軍隊。

不過周士相管這種炮彈叫“開花”,意為遍地開花,但軍械局的人卻稱之為“子母彈”,相較“開花”這個名字,子母彈這個名字更易被人接受。

為了從戰場上實地獲得子母彈的詳細數據,以便於軍械局進行改良,程漢斌組織了15名軍械局的業務精英隨同大軍一起北上。

周士相將這支隊伍交給了李匡明,明白告訴對方,他這個軍長可以死,但這些軍械局的精英卻不能死,哪怕傷一個都不行。

戚家軍對火器的重視,原本就是明軍之最。李匡明作為戚家軍後裔,自然對火器十分推崇,也知道研發火器的這些匠人的意義所在。

周士相糾正了李匡明的概念,告訴他,這些人不是工匠,而是研發專家,是大明火器領域的傑出人材。他們的意義絕不在於進士之下,甚至可以說,十個狀元也比不上他們這些人對於太平軍的重要性。

周士相如此鄭重其事,自是讓李匡明十分震動,特意命令自己的軍衛專門保護他們。

除了子母彈,程漢斌還帶來了一萬具沒良心,十七萬斤藥子,各式炮彈一萬四千余發,以及專門用於爆破的藥包1400具。這些大概占了軍械局今年產量的六成,雖然距周士相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不過也能勉強支撐大軍作戰所需。除了這些軍械,程漢斌還帶來了一杆讓周士相刮目相看的火銃。

此銃和開花炮彈一樣,被軍械局的人稱之為“子母銃”。不過,周士相更願意將這杆火銃稱為機槍,或者說是機槍的雛形。

和曾親手摸過、打過的機槍不同,軍械局研發的這杆子母銃式樣比較簡單,並且點火方式仍是火繩,子彈也是鐵丸和鉛丸,但卻能連續發射17響。這意味著如果在戰場上士兵配發一百杆子母銃,實際威力卻相當於1700杆火銃。並且無須組織隊列輪替射擊,在短時間內便能憑借狂風般的彈幕將攻擊方一掃而光。

周士相簡直是欣喜若狂,問程漢斌是怎麽想出研發這種火銃的。程漢斌卻說這種火銃並非他設計,而是由一個叫李大彪的人搞出來的。

聽了程漢斌對李大彪的介紹,周士相不禁感慨,大明真是遍地人材,也從不缺人材。

李大彪今年已經五十多歲,遼東錦州人。其父當年是祖大壽麾下的騎兵,後來祖大壽降清,其父便成了滿清漢八旗的兵。李大彪成年之後,子承父業,也在漢八旗當兵吃糧,曾隨豪格攻打過四川,後又隨孔有德打廣西,被李定國部擊敗後,李大彪成了散兵遊勇,後來跑到江西當了土匪。結果太平軍攻打贛州時,他所在的匪寨被太平軍連根拔起,李大彪和其他人一樣被太平軍俘虜,成了輔兵夫役。

因在廣西時被李定國部明軍用銃子打傷了手,加上年紀大了,幹不了重活,所以李大彪便成了太平軍夥兵的下手,專門負責燒火埋灶。因為年紀大,又走南闖北,見識多,所以雖是個打雜的夥夫,不過李大彪在軍中混得倒也滋潤,不時還有軍官過來請教他有關清軍的事情。

後來李大彪所在這一營太平軍奉命保護從廣東向鎮江遷移的軍械局,因為早年曾經和被清軍俘獲的明軍火器工匠們有過接觸,所以李大彪對火器的制作並不陌生。在和軍械局的人接觸後,並且提了幾個意見後,被正在物色火器人材的程漢斌相中,調到軍械局中當差。

這兩年,軍械局的主要工作就是配制火藥和硝石,制造燧發銃,李大彪則幫著培訓一些新人修補軍中送來的破損火銃。時間長了,見太平軍對於火器十分重視,並且對研發新式火銃的人材賞賜頗重,不少原先的匠人都被提拔當官,軍械局大使程漢斌更是當了從二品的工部侍郎,這讓李大彪十分心熱,覺得自己也可以搞出一些東西來發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