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拿漢三(三)(第2/3頁)

他是歐洲第一個認為失業率(而不是上帝)與自己的皇冠息息相關的皇帝。

“您說得太對了。”夏爾再次附和了一句,“您是真正想過怎麽治理這個國家的人。這正是我選擇跟從您的原因。”

他並不是虛偽的恭維,而是真正的觀點相似。

“您會發現自己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的。”在夏爾的恭維之下,路易·波拿巴只是淡然笑了一笑,“我研究這個國家幾十年了,為了弄明白該怎樣統治它,我耗費了無數的心血。這個國家值得我們這麽做。”

“是的,她完全值得。”夏爾也感嘆了一句。

“好好幹吧,年輕人,以後的路還長著呢。”路易·波拿巴又拍了拍夏爾的肩膀,他目光中透著不少期許。“雖然我們目前還有不少的障礙和敵人,但是終究他們是擋不住我們的,這個國家肯定會是我們的!到時候,您就需要將自己的理念好好地施行一番了,我希望您的才能不僅僅只體現在紙面上!”

“我會與您一道,去讓這個國家煥然一新的。”夏爾馬上回答。

……

這種真正的感情流露,在兩個人的生涯中都極其少見。

在片刻之後,兩個人那種學究式的沖動已經完全消失了,臉上重新擺滿了原本的沉靜與冷漠。

“這次的議會選舉,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不能有任何的閃失。”一直沉默著的卡裏昂,這時也適時地插話了,“這是我們展示自己力量的最好時機,只有讓所有人都知道我們的影響力,那些中間派才會考慮投靠我們。”

“議會!”提到這個詞的時候,路易·波拿巴眉頭皺了皺,語氣裏不期然地帶著一點不屑,“這東西除了讓法國人神經痙攣外有什麽作用?等到我們掌權的那一天,我一定會讓它四分五裂,再也不能給任何人制造麻煩!”

作為一個穿越時空的旅者,夏爾很清楚他對議會的感情,也清楚後來他所幹的事。

在後來篡奪權力,成為帝國皇帝之後,他一舉將國民議會拆分成了三個機構——參議院、國務會議和立法團。

其中參議院和國務會議都是由他本人任命的顯貴組成,負責起草和審議法律。

而握有立法權的立法團,表面上是經由所有年滿21歲的男性公民普選所產生的,但是代表的候選人均已經事先由政府指定,實行“官方候選人”制度,因而選民們只有遵命投票的“權利”。

立法團開會由皇帝親自召集,正副議長也由皇帝任命。立法團只是討論、表決政府特派員宣讀的法案,無權由議員自己提出法案立法,而且他們只能分別表決政府各部預算和決定稅收——對現成法案只能被動地表示贊同或反對,無權要求修改。

所以,在第二帝國時代,立法團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開會時不設講台,每個議員只能在原座位上發言。參議員年薪高達3萬法郎、國務參事為2.5萬法郎,而立法團議員的職位則沒有薪水。

由此可見,盡最大努力削減議會的權力和影響力,是路易·波拿巴的政治理念的核心之一。而他的這種對議會的羞辱和蔑視,某種程度上也埋藏著引發第二帝國末年種種禍端的導火索。

路易·波拿巴對議會的深惡痛絕,並不只是因為他作為一個皇位覬覦者而對“代表”民意的議會的天然痛恨。更深層的原因是,他認為在法國這種崇尚參政議政、政治立場和訴求又彼此差別甚大的國情環境下,議會如果掌握大權,就會造成整個國家的精神分裂和行動癱瘓,在幾百思想完全背道而馳的人的爭吵下,政府和國家將什麽事也幹不成——而他卻是想為這個國家做些事情的。

無論如何,雖然他的政治體制架構的主要目的是攬權,雖然他對議會機構任人唯親,雖然革命導師和副導師在他在位期間對他有不少的嘲諷和羞辱,但是他確實通過這種政治體制架構,為法國的經濟和工業的發展,做出了莫大的成績,他統治的時代,也是法國經濟發展最快的時代。

後來八十年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和第四共和國那種政治癱瘓狀態(第三共和國70年換了86次總理,第四共和國11年換了21次),不正是如同他所預見到的嗎?

而更後來,夏爾·戴高樂(其實應該叫夏爾·德·高勒)發動政變後所建立的第五共和國,其政治體制架構(總統制、削弱議會)又和路易·波拿巴的政治設計有多少不謀而合的地方?

盡管為篡奪權力耍盡了陰謀詭計,盡管後來被描述得如同小醜,盡管帶領帝國和法蘭西民族走向了色當慘敗的終局,路易·波拿巴仍舊是一個有自己出色的政治理念、並且有足夠辦法來施行自己理念的政治家,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