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天真之見(第4/5頁)

最後,羅特列克子爵重新看著夏爾。

“那麽,從根本意義上來說,我們需要一支民族的軍隊,但是不需要國民的軍隊,先生。”

夏爾微微怔住了。

這是一個尖銳的問題,但是點出了實質所在。

夏爾終於發現,原來他犯了一個認知上的錯誤。

出於上一世的某些固定認識,他一直是默認一個前提,那就是“軍國主義者一定希望有一支龐大的軍隊,越大越好”,但是卻忘記了有一個根本性的前提,那就是——“在這個年代,軍國主義者,很大程度上也是貴族統治論者。”

對帝國和它的貴族統治體制來說,它當然無比依賴軍隊和武力,但是他們會因此認為軍隊越多越好嗎?

恐怕未必如此。

在原本的歷史上,這倒也不缺乏範例,比如打贏了普法戰爭的德意志帝國。

按理說來,在用普遍義務兵役制聚攏了一支前所未有的龐大軍隊並且打敗了法國之後,德國人應該一直把這個法寶奉為圭臬才對,但是實際很遺憾,在建國之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意志帝國都是有名無實的普遍義務兵役制。

在那個時候,它每年出生男性人口在60萬人左右,按照三年義務兵役的要求,它應該時刻保持接近200萬人的軍隊,而實際上他直到開戰前也只有87萬人的常備軍。

與此同時,每年出生男性不到30萬人的法國卻保持了80萬人的常備軍,幾乎將每一個適齡男子都投入到了軍隊當中服役。從這個方面來看,以軍國主義著稱的德意志帝國反倒稱不上是“窮兵黷武”。

是因為錢不夠嗎?並非如此,當時德國的財政狀況足以擁有一直更大的軍隊,畢竟就連財政極其窘迫的沙皇俄國都保持了130萬人的常備軍。

真正的原因是,當時能夠充任軍官的貴族和資產階級子弟已經不夠用了,是為了德意志帝國最反動、最軍國主義的團體本身的利益,而限制軍隊規模。

雖然當時容克貴族們幾乎將自己的所有子弟都投入到軍隊當中充任士官,但是德意志帝國裏,基層軍官貴族出身的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加上資產階級出身的才有三分之二,堪堪保持著對軍隊的控制權——當然,高級軍官職位基本為貴族所把持。

只有到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出於對軍隊需求的無限增長,德意志帝國才不斷擴充自己的軍隊。一開始這些國家都以為只用打幾個月,但是他們失算了,單單德國4年最終總計動員了1300萬人。這些帝國,幾倍十幾倍地擴大軍隊規模,同時也使得平民成為的中低層軍官的主體。

也正因為如此,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的王朝統治,紛紛在戰爭當中煙消雲散了。

如果說這些王朝滅亡是因為戰敗,雖然有道理,但是還沒有道出真正的實質。

為什麽俄國和奧國在過去歷史上也經常打敗仗,但是不至於滅亡整個皇朝,而一戰卻讓它們最終滅亡了呢?

因為在過去,即使在戰爭中失敗,軍隊仍舊掌握在貴族手中,仍舊能夠拿去鎮壓起義的民眾(日俄戰爭後的俄國正是如此),而全面戰爭卻使得軍官的主體從貴族變成了平民——也就是說,這些王朝滅亡,不僅是因為戰敗,而且還因為軍隊實際上已經不在貴族手中,無法充當鎮壓國內革命的工具了。

於是,情況倒也十分明顯了,對一個帝國來說,全面戰爭就意味著軍隊——階級統治的最有力的工具——從上層階級旁落到平民手中,如果打贏了,那麽還有希望用戰爭紅利來舒緩國內壓力,然後通過主導戰後的軍隊復原工作,重新讓貴族在軍官當中占據主導地位;如果打敗了,那麽帝國和它的貴族統治就注定要在平民起義當中灰飛煙滅,根本無法使用武力鎮壓。

從這個角度來看,一旦開始全面擴軍打總體戰,帝國就只有戰勝和滅亡兩條路可走了。

所以說,貴族中有遠見的人,考慮全面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強力擴大軍隊規模這個問題時會像德·羅特列克一樣考慮才是正常的——倒不如說夏爾本人的想法有些異常。

對於他們來說,寧可割地賠款給普魯士然後血洗巴黎鎮壓巴黎公社,也不願意讓平民得勢。

直到第三共和國時代,在挫敗了陸軍的復辟陰謀之後,共和派才得以能夠改造軍隊,然後通過二年制普遍兵役制和不斷擴大平民軍官數量等辦法,最終將法國陸軍變成了所謂的“國民的軍隊”,充分實現了真正意義上全面戰爭——以不到4000萬人口保持80萬常備軍,並且在戰爭當中動員了800萬人。

那麽問題來了,對我來說,是“民族的軍隊”更好,還是“國民的軍隊”更好呢?

夏爾陷入到了沉思當中。